铁矿石谈判“曲未终人已散”

2010-5-11 0:4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钢铁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与矿山约定临时价格采购铁矿石。”在4月2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有些无奈地表示。虽然宝钢作为中方代表仍在尝试与三大矿山达成协议,但在各家钢厂纷纷自行协商的局面下,传统的铁矿石谈判已名存实亡。
    在经历5个月的煎熬后,铁矿石谈判“曲未终人已散”的结局令人感慨。
    近两年的铁矿石谈判陷入“开局给人很高期望,但结局都不甚理想”的怪圈,除了铁矿石转入卖方市场而国际矿山垄断优势突出的因素外,中方自身也有一些教训需要总结。
    一是谈判要应时而变,“久拖”并不是好办法。回顾今年的铁矿石谈判,矿山从去年末的放风涨15%~20%,到年初的涨30%~40%,再到如今咬定90%~100%的涨幅,可谓步步逼近、层层加码。“我们在年初时有一个基本判断,即铁矿石市场今年将转为卖方主导。谈判刚开始时矿山的报价还是试探性的,而随着全球钢铁业的逐步复苏,他们的涨价立场只会越来越坚定。从这个角度看铁矿石谈判,早谈成比晚谈成好。”联合金属网铁矿石频道主管杜薇说。“随着今年海外钢厂的复苏和铁矿石需求量的回升,中国在铁矿石市场的话语权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谈判思维需要应时而变,选择追随日韩钢厂的季度定价协议也是可以接受的策略。”“我的钢铁”副总经理贾良群认为。
    二是谈判要基于企业实际而不是舆论压力。这点罗冰生感触颇深,他在发布会上说:“铁矿石谈判现在成了连买菜老太太都关心的热点话题。”事实上,无论是之前的宝钢还是现在的中钢协,都无一例外地在谈判上遭遇了沉重的舆论压力。“中国钢铁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的相关利益者甚多。无论谁谈,都要面对众口难调的困境。”贾良群说。他认为,铁矿石谈判应该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出发,从实际和灵活的角度出发,避免像2009年那样面对舆论追问时“绝不松口”的情绪化倾向。“中钢协的此次表态可看成一种妥协。但相比去年的强硬到底,如今的妥协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商业谈判本来就是有进有退的。”一位业内人士说。
    三是对于矿石市场出现的新模式、新工具,中方要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回避。罗冰生在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三大矿山已由金融资本控制,千方百计追求当期最高利润,使铁矿石具有资本属性。
    事实上,随着季度定价的渐成事实,铁矿石价格的现货化趋势显露无遗,这无疑为铁矿石价格指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衍生品合约的推出创造了契机。考虑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时的经验欠缺和机制束缚,现阶段铁矿石“金融属性”的增强显然不是好消息。如果盲目参与,在信息不对称和风控不到位的情况下,中国钢厂有可能重蹈以前部分国企因从事所谓海外“套保”业务而陷入巨亏的覆辙。
    但是,金融衍生品也绝不是“洪水猛兽”,现阶段的回避也不代表永远不需要面对。特别是在大宗商品领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已是普遍现象,但国内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实力非常薄弱。每到铁矿石谈判关键期,外资机构的报告满天飞,而国内机构却几乎噤声。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也是国内企业需要正视和突破的地方。(何欣荣)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