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福”戏车 谁技更高

2010-4-6 1:0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枭冬
    刚刚过去的一周,最得意的两个汽车人,莫过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二人。前者在一路质疑和重重压力下成功收购国际知名车企沃尔沃,后者在中国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他们不仅证明了吉利和比亚迪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更预示了未来中国汽车的圆梦之旅,笃定离不开“二福”的联袂演出。
    而谈及中国汽车的自主之路,如果仅从勃兴于本世纪初的“汽车盛世”开始计算,现今恰好经历了10年的风霜洗礼。10年间,我国的汽车产业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成长规模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量足以同德、日、美、韩系车抗衡是一例,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的逐渐强大又是一例。
殊途偏偏同归
    “当一切成为现实,所谓‘巧合’便非偶然。”对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来说,这句话的描述再恰当不过。
    1997年,当李书福满怀热情地带领吉利进军汽车制造领域时,人们都喊他“疯子”、“狂人”。那时没人相信,这家创立于1986年的民营企业,可以在此后的13年里,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队伍中的佼佼者;更没人能够想到,李书福的吉利——一个民族品牌的生力军,可以吃下历史超过80年的“知名老店”沃尔沃。
    当然,让人不可思议的还有,进入汽车行业更晚一些的王传福及他的比亚迪。
    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正处在第一个井喷阶段,汽车行业的大好前景赢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也注定了,行业内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将迎来更加严酷的竞争与挑战。所以,当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的比亚迪出人意外地“跨界”生产汽车时,王传福和比亚迪面临的质疑远远多过了鼓励。
    很多人都在猜:一个只搞电池的“外行”,在汽车制造业到底能有多大的作为?
    不过,这不能怪人们不够善意或太过冷漠。毕竟李书福自1995年出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前,他的履历表上只有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等3个与汽车毫不贴边的工厂厂长头衔。
    而王传福比之李书福更加令人捉摸不透。他孤注一掷地将中国排名第一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带进了汽车制造行业,并信誓旦旦要去开创中国电动汽车时代,这在当时招来的,多是诸如“痴人说梦”的怀疑,以及“不自量力”的嘲讽。
    如今,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了,事实胜于雄辩。那个看起来只能“内行”独霸一方的汽车江湖,早就成了李书福和王传福谱写胜利的一亩三分试验田。
    吉利经过13年的捶打,同奇瑞、长城等企业一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先锋代表;比亚迪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成功托起了电动车的金字招牌,甚至成为股神巴菲特眼中的“当红炸子鸡”。对于并非科班出身的李书福和王传福,他们更像专为中国汽车而生的“天才”。
    2009年,李书福带领吉利继续向前,并对沃尔沃发起强烈攻势,日前成功“迎得美人归”;王传福也凭借比亚迪的精彩表现,顺势跻身中国胡润百富榜前列,并在本周推出了新车——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
    至此,一个属于“二福戏车”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业绩全面PK
    对比李书福和王传福,不难看出,二人其实有着颇多相似之处。比如二者名字里都有个“福”字,二人都是半路出家走上汽车之路;二者分别统帅的吉利、比亚迪,都是民营企业的骄傲,都专注自主品牌汽车的建设;二者对于公司经营的野心全已渗出国门——吉利借助沃尔沃赚得世界掌声,比亚迪凭借电动车技术引起全球关注。
    然而,在这些共同点之外,仍有一个交集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无论吉利还是比亚迪,其在中国汽车行业扬名立万的关键,都在于对低端汽车市场的集中发力。即使这是很多自主品牌车企的首选或无奈之选。
    13年前,正式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在李书福的指挥下,资产总值已超200亿元,并被公认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其在临海、宁波、路桥等地都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实现年产40万辆整车、40万台发动机、40万台变速器毫无问题。同时,吉利还拥有熊猫、帝豪EC7、上海华普等10余个系列、30多款整车产品,不止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市场。
    2009年,吉利实现整车销售33万辆,同比增长48%。经过13年的发展,吉利汽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已超过150万辆,同时建有500多家4S店、近千家服务站。
    另外,由吉利投资数亿元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也形成了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期间,吉利自主开发的4G18CVVT发动机和Z系列自动变速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而比亚迪方面,2003 年,集团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后,便宣告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至今,其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开发、车型研发等方面都达到领先水平。
    而且,比亚迪在上海建有一流的研发中心,拥有3000多人的研发队伍,每年获得国家研发专利超过500项。在产能方面,比亚迪西安的轿车生产线,总产能达20万辆;深圳的现代化汽车城,总产能也将达30万辆。
    7年来,比亚迪的主力车型F3连年呈现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销产品;近两年陆续推出的F6、F0以及DM双模电动汽车等产品,则进一步丰富了比亚迪的产品结构。
    据介绍,2009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汽车近45万辆,同比增长162%,成为自主品牌企业国内销量亚军;F3更以累计销售29万辆的成绩,摘得去年全国轿车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
运气并非绝对
    俗语常说:“运气来了,想挡也挡不住。”过去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汽车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电动汽车引领的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吉利和比亚迪的成功,就像命中注定一般。
    这一年,吉利顺利拿下沃尔沃,比亚迪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国内电动车领域的王者地位。只是,“运气只会眷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相比运势助推,吉利和比亚迪的成就,更多依赖他们一点一滴的辛勤打拼。
    2006年10月24日,吉利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协议,吉利收购英国锰铜52%股权;2009年3月27日,吉利又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这为吉利在去年3月开启收购沃尔沃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
    而在与福特汽车的谈判过程中,吉利一边筹措收购资金,一边专门搭建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团队。期间,吉利在北京买地建立沃尔沃生产基地,专为收购沃尔沃在北京注册投资公司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也正是因为这份辛勤与细心,吉利才在3月28日成为沃尔沃收购战的最后赢家——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另一边,哥本哈根于去年3月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会议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汽车环保再成日热点。与此同期,我国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重指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且将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上了议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比亚迪的一举一动才能一次次地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3月29日,比亚迪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的上市,还被富于了“拉近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消费者间的距离”的重大意义。
    而这是因为,我国已在很多公共领域开始使用电动车,但因配套设施建设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动汽车一直未向私人消费者“开放”。可售价16.98万元的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率先开始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无疑证明了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确实领先竞争对手一个身位。
    此外,F3DM也是首批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的惟一轿车车型,它将最先获得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在F3DM针对集团大客户进行试点销售后,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确定在深圳开始“直击”普通消费者,这意味着寻常百姓家也要开上电动汽车的梦想不再变得遥不可及。
成败尤赖细节
    手握沃尔沃豪华“魔方”的吉利,自然是未来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最快实现高端产品突破的企业之一;在电动汽车领域独树一帜、优势相对明显的比亚迪,切合了历史潮流的前进步伐,也必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未来发展的支柱企业之一。
    可是,就在畅想明天之前,吉利和比亚迪更该重视的是,如何解决当前各自发展中遇到的细节问题。毕竟“细节决定成败”,一旦处理不善,之前的努力就有付之东流的风险。
    对于沃尔沃来说,福特之所以选择吉利作为它的下家,显然是十分看重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对更加擅长低端市场营销之道的吉利而言,如何完成与沃尔沃这一“富婆娘”的全面嫁接实在关键。这也是很多人至今还在为吉利担心的地方。
    对此,李书福的一句“吉利不是沃尔沃,沃尔沃不是吉利,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不生产吉利”的绕口令,以及“吉利和沃尔沃不是父子是兄弟”的逻辑论述,听起来思路清晰,但却未必真的“撇清”了二者的关联。
    确如李书福所言,实现沃尔沃运营的绝对独立是非常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吉利与沃尔沃形成其他层面的整合似乎也是必需,如人力资源、理念、市场的整合等等。
    而谈到整合,很多人认为,资金或是吉利的第一道坎儿。据悉,福特卖掉沃尔沃,不只不赚钱,而且开支过大。故而,对于吉利来说,吉利在资金储备上的工作必须到位,除此之外,还要在运营能力、管理能力上尽快有个提升。如若沃尔沃品牌运营出现问题,高昂的资金支出或将扯断吉利现有的资金链,这是不能不提防的。
    况且,吉利一直想要谋求高端市场的发展途径,沃尔沃彻底实现独立运营的说法显然有着固定的局限性。吉利若不能借鉴沃尔沃提升自己的品牌高度,这次收购的意义也就打了折扣。
    而比亚迪要想长久发展,也要扫清不少的障碍。如政府在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对新能源车客户的补贴力度,以及对厂家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等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都是比亚迪不能控制的,但却可能左右企业的未来前景。
    另外,比亚迪的电动车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还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电动车价格的居高不下;二是赢得消费者的购车信心,在服务、备件供应等方面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简而言之,展望中国汽车市场的美好未来,比亚迪需要做的就是取信于民,将电动车成功推向消费者;而沃尔沃在被吉利收购之后,同样需要取信于民,沃尔沃的高端品牌形象,要是没有消费者的认可,将会变得大不如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