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国道为地震灾区洞开生命的亮光

2010-4-27 19:0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曾经的玉树是美丽的、是幸福的。因为名山所宗,因为江河之源,因为牦牛之地,因为歌舞之乡。结古镇周边因广阔的草甸草原,“玉树草原”一直以独特的风情闻名于世。然而,这一切却在2010年4月14日毁于瞬间。 
  4月14日,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一个令人悲伤、令人心碎的日子…… 
  乍暖还寒的玉树草原,淡淡晨霭笼罩下的高原小镇---结古镇显得十分宁静。除了上学的孩子,大部分人们还在甜甜的梦乡。然而,谁也没想到恶魔正向他们袭来。早7时49分,突然山摇地动,一场7.1级的强烈地震袭来,顷刻间,美丽的草原变得满目疮痍…… 
  三江低泣,雪山颔首!交通,十万火急!玉树,十万火急! 
  生命线上跃动的橙红色强烈的地震塌了办公楼、毁了宿舍,毁了房屋、毁了公路、毁了它能毁掉的一切…… 
  逃生出来的交通职工们惊呆了:原本温馨的段部已成瓦砾,广阔的草原上一片废墟,天真可爱的孩童失去了双亲,白发苍苍的老人失去了儿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凋零陨落。房屋倒塌,公路损毁,通讯中断、电力中断…… 
  没时间悲痛、来不及多想。震发不到两小时,省收费公路管理处的职工们赶来了,玉树公路总段抗灾保通突击队队员们赶来了,300多名职工和40多台机械在玉树巴塘机场至结古镇、G214线雁口山至结古、囊谦至结古、S309线治多至结古公路上,与地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抗争。余震还在继续,大量山体滑坡、落石不断,交通职工们全然不顾生命危险,全力进行抢险。塌了清,清了又塌,塌了再清。高山、峡谷、险坡,到处都是身着橙红色马夹的养路工,到处都是一派紧张抢险的现场。下午13时,玉树巴塘机场至结古镇道路打通单车道通行;15日凌晨5点,恢复双向车道通行。随即,通往灾区的咽喉路段-国道214线雁口山至结古段抢通,囊谦至结古、S309线治多至结古也都相继恢复通车。 
  4月20日晚上23点,结古公路段一线养护职工清理完G214线、S308线的又一次塌方,拖着被汗水和雨雪淋透而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这时一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便成为他们丰盛的晚饭。午夜24时,段长冀国栋对下步工作进行布置:“东线G214线是最大抗震救灾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进入灾区的救援通道,党员突击队要加快清理进度,西线S308线是保障线,突击队要加快推进速度,……”。按照分工,大家开始分头准备,机械驾驶员检修机械、加油;技术人员统计刚刚完成的工程量,安全员收拾着公路的警示标志标牌,一切都在有序紧张的进行。21日凌晨1时,劳累了十几个小时的职工们陆续进入帐篷,来不及洗漱便一头扎在床上和衣而卧。凌晨5:00,刚刚入梦的职工们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G214线k804+450-+650处发生大面积塌方,道路受阻”,焦急的声音从那头传来。职工们跃身而起,装载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突击队员们携带工具迅速跑向塌方现场。5时45分,8台套抢险车相继到达现场,冒着随时被落石砸伤的危险和零下6度的严寒,机械在前面开路,人员在后面紧跟。肆虐的寒风,卷挟着雨雪,刀子般透过职工们橙红色衣,高寒缺氧、头痛气短,但这些都未能阻止勇敢无畏的交通职工。4个小时的紧张奋战,职工们清理了2750立方米塌方,道路再次恢复畅通。看到一辆辆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驶过,他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通往灾区沿线的公路上、正在清理的废墟上、冒雪保通的施工现场上,到处闪动着暖暖的橙红色。那跃动着的颜色让过往的人员感到温暖,让途径的驾驶人员感到安心,让伤痛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交通职工,他们是真正的公路守护者,是名符其实的公路卫士。据统计,至4月24日,交通部门共累计投入抢险救灾保通人员21900人次,各类机械车辆3233台套,清理塌方、落石193209立方米。公路的卫士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确保了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接受庄严的考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尽管听不到轰鸣的枪炮和厮杀的呐喊声,但它每时每刻都演绎着生与死、灵与肉的严峻考验。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先进模范们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始终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成为抗击灾难的中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应有涵义,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玉树的名字将为历史牢记,奋勇抗险保通的共产党员们的身影更将为历史铭记。 
  杨伯让,青海省交通厅党委书记、厅长。4月14日10时,刚参加完省政府紧急会议的杨伯让赶回厅里,立即着手部署救灾保通事宜:在玉树地区正进行公路建设的单位和玉树公路总段迅速集结人力、机械,抢险保通; 
  巴塘机场至结古镇道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抢通;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协同青海运输集团公司,做好西宁至玉树客车的组织运行…….。到现在他可能还不知道,正因他果断及时的决定,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冲突事件:震发当天上午,由于通讯中断,与玉树地区联系不上。上百名旅客拥到西宁汽车站,准备尽快乘车赶赴玉树看望家人、亲属。因刚刚发生地震且余震不止,各项情况不明,出于安全考虑,站方暂停玉树方向的发车,等待命令。10分钟、20分钟……焦急等候的旅客愤怒了,一时间,候车室里哭喊声、叫骂声、求教声不断,个别情绪激动的旅客甚至准备冲上前去殴打服务人员,眼看一场冲突就要发生。正在这时,汽车站接到交通厅电话:迅速组织班车发班,保证旅客安全运输。10时45分,发往玉树方向客车开始一辆辆有序开出…….。 
  下午14时,杨伯让随青海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乘飞机赶赴灾区。临危受命,杨伯让担任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组组长,负责交通、运输、通信、水利、电力、民航、石油等协调调度工作。这个平日里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的人,更加拼命了。了解交通、通信、水电受损情况,跑各个现场查看,协调工作、安排抢修……。从到达灾区一刻起,一直到16日中午,整整忙碌了44个小时的他,没休息过一眼,中间只喝了点矿泉水、啃了口干饼子,全然忘了自己已是50多岁的人。连日的忙碌,使他忘却了给家人报平安。17日,焦急万分的家人才从电视上看到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他:由于劳累而有点变形的脸上,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依然那么坚强、坚定,嘶哑的嗓子通报出来的情况却那么令人振奋:公路交通部门连续奋战6小时,实现了机场至结古镇道路通车的目标;21小时,实现了通往灾区道路全部畅通的目标;电力部门实现了震后不到48小时基本恢复供电的目标…… 
  灾后第五天,忙碌多日的他终于有时间给家人打电话了,可电话通后,他只说了一句:替我捐5000元党费给灾区。 
  在救灾现场,除了安排部署工作外,杨伯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是共产党员。当远在天津上班的孩子好不容易打通电话让他注意身体、按时吃胃药时,他说:放心,我是共产党员!孩子一下忆起20年前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发生6.9级地震时的一幕:1990年4月26日,时任青海省同德县县委常务副县长的杨伯让刚刚下班回到家中,忽然地震发生,反应敏捷的他迅速将爱人和孩子推进空间狭小相对安全的卫生间,当孩子哭喊着让爸爸也快进来时,他一边说:我是共产党员,一边迅速又返回单位查看灾情。那一刻:共产党员四个字,深深烙进孩子的脑海…… 
  22日,正在交通厅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办公室安排工作的杨伯让听到电话响,他拿起电话习惯地说,“我是杨伯让,请讲。”对方奇怪地问: 
  “杨伯让是谁?”“是一名共产党员!”原来是一位广播电台的记者准备采访了解公路保通情况而打过来的。从从14日至25日,杨伯让一直战斗在灾区一线,十多天来,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因为忙,每吃过一顿饱饭,只在23日那天安排检查完工作后,才在相关驻地吃上了一顿丰盛的美食--一碗热面条和一点蔬菜。近几天来,他每天平均工作19-20个小时,即使是躺下了也仍考虑着工作。在他心中,有着“人民利益至上”、“交通事业至上”的庄重承诺。在他身上,职工们除了看到坚强、冷静外,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表现和无私奉献。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是许多共产党员在灾难中的本能选择。 
  苟建来,共产党员,结古公路段一位年轻的副段长。灾情发生时,幸运的他刚从西宁出差返回到单位,正准备进入办公楼。忽然,一阵山摇地动,霎时,房屋坍塌。看着自己工作生活了10年的办公楼转瞬化为一片废墟,这个七尺男儿流下了眼泪。但伤痛和悲哀并没有把他击倒,此刻的他似乎更加沉着、冷静。迅速向上级通报灾情,在徒手奋力挖掘救援同事的同时,一面大声对周围的职工安排公路巡查、抢险保通…… 
  公路的安全畅通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惜一切代价抢通公路”。在他的带领安排下,职工们紧张地投入抢通工作。 
  接连的余震造成他们管养路段反复出现塌方、落石,他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和职工们一起奋战,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着大家。 
  结古公路段装载机驾驶员马生元,从事公路养护事业几十年,连续多年被总段评为“先进生产者”,“技术操作能手”。地震后,他驾驶着装载机参加了保通突击队。他负责清理的路段,道路旁是汹涌澎湃的通天河,道路上时时发生的余震,使得落石滚滚、尘土飞扬,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他熟练进行操作,数次险被滚落的飞石击中。为了职工的安全,他总是先行清理后才让其他职工进入。在S308线保通中,马生元根据几天来的观察发现,早上余震少、飞石少、过往车辆少。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抢险。为了节省时间,他饿了就吃几口干粮,困了就坐在驾驶室打会盹。十多天来,马生元同志每天驾驶装载机巡回百公里,日平均清理塌方600立方米以上,为公路的安全畅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有家,但我属于公路危难时刻,交通职工很难忠孝两全。邱树才是结古公路段的一名技术员。不久前,已过30岁的他刚刚做了爸爸。本已请好假、带着喜悦心情的他准备回广东老家探望久病的母亲和未曾谋面的孩子。灾情发生后,没有犹豫,他立即放弃回家,主动请缨加入到抗灾保通突击队。后来,当家人埋怨他心里没有家、不顾家时,他说:我有家,但我属于公路。听着电话里老母亲虚弱的声音和孩子哇哇的哭喊声,这个从未流过泪的汉子落泪了。但他很快擦干眼泪,迅速奔赴保通现场。直到现在,邱树才同志还坚守在保通一线,他以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表现出一名普通交通人,在震灾危难时刻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质。 
  无私才能无畏一场地震毁了一切,留下来的则是交通人那种无私无畏的气概。 
  在与地震灾害抗争中,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捐款活动自发开始了。广大交通职工纷纷踊跃捐款,短短几天,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已累计捐款104.394万元;捐赠帐蓬、被褥、床、煤、方便面、矿泉水、蔬菜水果等物品价值74.124万元;广大党员踊跃交纳抗震救灾党费111815元。“特殊党费”、“特殊工会会费”捐款活动还在进一步开展。为了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为了灾区的重建,交通职工个个心甘情愿。 
  如果说,这是一种慷慨的话,那么玉树公路总段在公路段设施物资、其他财产和职工个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职工们还为灾民和相关单位捐赠了23顶帐篷,大米、面粉40代,方便面、矿泉水40箱,为在地震中罹难的职工捐款3万余元,这又是何等的思想境界啊! 
  这是一场人与地震的较量,更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在生死相距咫尺的关头,我们的交通职工岂止是无畏啊,在他们坚强无畏的形象后面是一个硕大无私的胸怀。 
  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这,就是一群平凡的交通人为抗灾保通再写的风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