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昔日的创新今日的教训

2010-4-20 17: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金融危机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复苏曙光初露之际,我们不应忘记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次贷危机。深刻认识次贷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反思其造成的教训,对于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融资部副总经理吴启金日前就次贷危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对机电、船舶等产品在出口信贷风险防范方面回答了提问。  
   
次贷危机的生成与演变  
   
问:什么是次贷危机,它是如何发生的?  
   
吴启金: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  
   
本世纪以来,为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进入了持续降息周期,在2000~2004年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1%,并保持了很长时间。期间,伴随良好的经济环境,美国房价也一路飚升,房地产市场十分景气,贷款买房条件也非常宽松,使得原来不符合银行要求的家庭也轻易获得了银行贷款即房屋次级贷款。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在2003~2006年之间。到2006年末,次贷已经涉及500万个美国家庭,贷款规模估计达到1.2万亿美元。  
   
随着降息效果的逐步显现,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在2005~2006年间,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由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仍有上升。随着加息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房价下降和抵押品贬值的同时,贷款利率却上升了,这使得一些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些贷款机构的问题开始暴露,在2007年8月次贷危机终于全面爆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损失可能达1.4万亿美元。  
   
问:那么次贷危机又是怎样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风暴的?  
   
吴启金:在这次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问:次贷危机发生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吴启金: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促发金融危机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必然性,其中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以及市场约束机制的失灵为此次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举办的“现代银行企业信贷管理”培训。这次培训涉及最多的话题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教授在讲授次贷危机时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原先我是把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来给学生讲解的,而今天我是把它作为教训来讲解”,非常有讽刺意义的一句话。  
   
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将各类贷款证券化,形成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随着贷款风险的转移,商业银行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回收,可以继续扩大贷款规模。在这一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明显提高;而且,除了放贷规模扩大以外,放贷的对象也得到了扩展,一些传统模式下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也成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比如次级按揭贷款的客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都成为了银行的重要客户。由于商业银行认为贷款风险可以通过新的方式予以转移,所以在发放贷款时的审贷标准有所放松,很多不符合放贷标准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购买住房,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发展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由于低利率的环境以及此类客户的新增需求对房地产价格的刺激,美国房产价格从2001年后持续上涨。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房价不断上涨、利率维持在低水平的特定环境。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容易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银行坏账。而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连续上涨,更增加了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负担,导致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人逐步增多,部分房屋贷款开始转换成银行坏账。伴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降温,这一风险继续扩大,产生了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最终引发了此次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的警示作用  
   
问: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来说,有哪些教训需引起警惕?  
   
吴启金:次贷危机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一旦处理不当,结局将是灾难性的。中国金融界虽然证券化的成长发育还不成熟,但必须提高警惕。  
   
第一,这次危机的本质是由信用风险引发的。在当代经济运行机制中,信用关系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信用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即便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信用也经常会发生动荡。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依赖于信用关系的经济动荡的影响,在着手防范化解金融外汇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协调,共同防范信用风险。  
   
第二,金融机构必须自始至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写照。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第三,既要加强金融创新又要完善金融监管。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的关系,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和手段不仅要发展业务,还要防范、化解和转移金融风险和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第四,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目前,我们仍然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  
   
第五,警惕因利益驱动而降低信贷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信贷标准,落实放款条件;严格贷款审查制度,把好项目源头关口;加强贷后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制定和实施规范的贷款操作程序,明确贷款调查、审查、发放、贷后管理以至清收措施等一整套的标准化操作;其次,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最后,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积极主动识别风险、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化解风险,尤其是加大对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能力。此外,对风险的计量和评级,不能过度依赖数学模型和历史数据。在运用评级机构的数据时,应具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我们自身的信用评级体系。  
   
对出口的影响  
   
问: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机电、船舶等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在风险防范方面次贷危机对这些行业有什么警示?  
   
吴启金:从美国次贷危机触发的金融链条式冲击波现已散播全球,与全球贸易关联紧密的机电、造船行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机电、造船企业都是投资巨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都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次贷危机的教训迫使金融管理机构和银行加强放贷审核和风险控制,客观上进一步收缩了信贷,因此欧美各国的投资与消费进入了一个收缩周期,这样全球贸易量进入下降的周期,使得我国的出口型企业处境艰难。机电、船舶产品业务量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关风险诸如流动性问题和汇率风险也日益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一些国外客商已被陷入“险滩”,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出口业务,企业要保证资金安全,降低和防范风险。一是要通过资信调查对现有客户进行筛选;二是化整为零,将金额较大的订单拆分后分批出口;三是对于信用证项下的业务,在签订合同前上网查询开证银行的近况,避免遇到银行风险;四是在外汇结算方式上要灵活;五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收汇风险。  
   
总之,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包括船舶工业,在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压力还没有消退的背景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