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准入标准》将出台 三线企业只能抱团取暖

2010-4-2 18:3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3月26日正式面向社会公开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或同《风电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稿)一起,于4月底、5月初敲定。这将给风电设备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线企业稳坐泰山,二线企业稍有波澜,三线企业谋求联合或是出让。”刘屋(化名)说,他是宁波一个风电企业制造商,拥有200瓦到20千瓦风电机组的制造能力,自《准入标准》出台后,开始考虑与相熟的厂商组成联合企业。
三大红线
2009年8月底,风电设备制造业被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过剩,并在10月份入列十部委的六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黑名单”,更在随后遭遇金融贷款限制,由是使得《准入标准》呼之欲出。
资料显示,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厂家从2004年不足40家,到2009年已有80多家,不到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风电装备产能业超过2000万千瓦,而未来每年半机需求仅有1200至1500万千瓦。
“《准入标准》首先是工信部装备司来制定。”刘屋透露,装备司在调查风电整机制造厂和叶片制造厂的产能建设情况并汇总2008年、2009年产量详情后,会同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完成了《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
《准入标准》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内容:新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企业进行改扩建应具备累计不少于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新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具备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的从业经历。
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公司华北区域经理金立萍解释,以第一条标准为例,目前国内能够生产2.5兆瓦、100万千瓦年产量的风电企业“不超过10家”,仅有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运达风力等国内企业及维斯塔斯等外资企业达到过线,“这个行业目前低端产能建设过多,设置如此红线,其实是要求新进入者一入局,就要有配套的科技研发,摆脱国内的技术空心化格局”。
目前,“技术空心化”正是中国风电制造行业主要弊病。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3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但在新机型联合开发过程中仍然以外方设计为主,中方还没有完全掌握风电机组总体设计的核心技术,且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仅是充当组装厂功能。
“至于"5年以上的大型机电行业从业经历"标准,如果有新进入者,那么几近全是"国家队"。”金立萍坦言,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从2005年左右开始起步,而在该时段前,民营从事大型机电行业的企业寥寥无几。
联合还是推出?核心提示:《风电准入标准》出台后,“一线企业稳坐泰山,二线企业稍有波澜,三线企业则将谋求联合或是出让”。未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在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而“国家队”或可更多进入。
跟据工信部装备司的解释,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应在《准入标准》颁布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整改不能达到《准入标准》要求的,不得享受国家在投资、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得列入《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合格厂商名录》。
“这就意味着,过半数企业需要联合,或是出让给试图新进入的大企业。”刘屋说,联合或出让的企业数目或许会达到70家左右。
刘屋称,其企业目前装机容量仅有6万千瓦左右,尚有扩建需求,但距离改扩建需“不少于50万千瓦”的标杆仍相差甚远,所以只能考虑与同行联合。目前已有企业愿出可观价码买下刘屋的公司,但“风电制造哪怕仅有2万千瓦的订单,产值就在2亿左右”,“这一行还处于上升周期,我不打算退出”。
令三线企业为难的不仅是《准入标准》的清晰红线,同时还有一线及二线前列企业的凶猛进攻。目前国内前10家占到总装机容量的85%,其中一线的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和东方电气各自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1.9%、20.7%和12.9%。
金立萍说,《准入标准》的提出,未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再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而“国家队”或可更多进入,同时未来风机制造会向海上风机领域延展。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却对《准入标准》有不同意见。在他看来,不应该制定《准入标准》,行业的优胜劣汰应由市场决定。“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而不应将市场问题管太细,即使《准入标准》出台,对市场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