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2010-4-19 7:3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上下游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单个企业、行业的力量,更多的要依靠各行业、企业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用钢企业对于供应链的评定有哪些标准?对钢铁企业提出了哪些要求?让我们来听一下来自用钢企业的声音。
    从钢铁产业链角度来看,钢材的购买和消费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下游。从用钢企业的视角看,是否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让本企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率的运转,是衡量钢铁供应商优劣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用钢企业衡量供应链是否高效,主要是从产品质量(Q)、大宗原料成本(C)、产品的交付(D)、服务(S)四个角度去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QCDS理论。要深化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技术牌”共同提升钢材产品质量
    衡量供应链的标准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体现了其至关重要的地位。钢材原料的质量从源头上影响着用户企业产成品的竞争力,进而影响到用户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是钢材产品质量与世界强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制约了国内一些用户企业(如家电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
    以家电企业使用较多的冷轧产品系列为例,出于对产品质量的考虑,目前国内比较大的家电企业主要还是依赖国内主流钢厂的产品,这使得家电企业在需求旺季时经常面对钢材资源紧张的现象。目前,缺料最为明显的就是无取向硅钢和镀铝锌板资源,因为国内可以生产这两种产品的钢厂数量偏少,家电企业需要通过进口才可以完成所需用量的采购。据了解,目前,无取向硅钢的利润空间极大,以目前市场价格计算,该品种的吨钢利润在1000元以上,但在国内,如此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鲜有几家钢厂能够供给。
    当然,产品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供需双方共同努力。
    钢铁用户希望钢厂能够深入用户,了解用户具体的需求和选材情况,便于研制和开发出具有更高质量的钢材品种。建议钢厂和用户企业的技术人员保持充分的交流,就选材的各个技术参数进行研讨,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应对方法。钢厂也可密切关注国外相关企业的发展,调研相关产品的工艺,了解其经济效益。
“定价牌”有效降低用钢成本
    对于钢铁下游用户来讲,大宗原料的成本问题永远是企业发展、生存最关键的问题,如果用户企业在成本方面获取不了优势,那么其产成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会有所减弱。对于钢厂来说,钢材产品价格也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钢厂的效益。长期以来,钢材价格问题一直是供需双方的争论焦点。实际上,争取自身更大的利润空间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各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没有哪个产业能够独享利润。无论从钢企获取更多利润的角度还是从用户的成本控制角度上看,形成一个规范的钢材定价体系,使钢材价格在合理价位上稳定运行,对于供需双方本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供应牌”保证钢材及时交付
    产品的交付也是很多下游用钢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大用户企业很多时候迫于市场竞争压力,须快速推出新产品。在这时,原材料的交付是否及时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中小用户企业来说,原材料的交付关系到其资金的运转与产成品的交付。目前,很多较大规模的用钢企业仍然以现货采购的形式获取原料,这与部分钢厂不能够及时交付产品有极大的关系。值得欣喜的是,已经有钢铁企业看到了这一问题,部分钢厂已经在一些工业区建立加工配送中心,以保证产品的及时交付,这将极大地方便和满足用户企业对钢材的需求。
“服务牌”共建优质产业链
    服务意识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但是很多钢厂都未能够将其付诸实际行动。在服务上,宝钢就做得比较好,宝钢对大的用户企业设立专门的大客户经理,进驻用户企业内部,协调处理供应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其2009年取得的良好业绩也是与这种服务意识分不开的。由于钢铁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未来钢企之间的竞争将加剧,能否更为深入地为用钢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钢厂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用户企业希望钢企能够进一步完善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从供应链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韩静)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