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摸底偿付能力 险企再融资压力不弱银行
2010-4-12 19:2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国内银行业如火如荼的再融资进程正在引起保险行业对资本压力的警惕。
近日从保险公司了解到,保监会于3月末发文要求各保险公司财务部提供各自的偿付能力现状以及资本补充规划。
强化资本监管
“类似于调研的形式,要求各保险公司给出数据和反馈,保监会希望知道的信息包括公司资本补充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资本补充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财务部人士透露。
上述人士猜测,保监会可能意图摸底各险企的资本压力,“银行业现在大范围融资的情况也让保险业监管层有一些警惕。”
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寿险公司高管确认了保监会“摸底”的信息,不过他认为,此举仍是保监会常规检查,“毕竟偿付能力是监管层一直很重视的一项指标。”
事实上,偿付能力监管已经成为保监会的一项重要监管内容。每个季度保监会都会彻查一遍保险公司的最新偿付能力,并将此作为衡量险企开展各类业务的标准之一。而继寿险公司、集团公司之后,今年2月,保监会对财产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的测试和监管也做了具体规定。
对保险公司而言,资本压力并不亚于银行业。
“主要原因是业务扩张太快。”一位资深保险业人士坦言,目前不少保险公司成立两三年业务覆盖面就达到全国大半地区,但资本金只有区区几亿元,资本金压力很快就会凸显。
而另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认为,股票投资也可能是影响保险业偿付能力的一个因素。虽然目前险企投资股票的额度最高不能超过资产的20%,但鉴于保险行业的杠杆率较高,“一旦股票被套,对资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
当前,国内保险公司融资的方式无外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或者通过调整业务结构等方式节约资本。
股权和债权融资
股权即为IPO上市和股东增资。IPO并不容易,目前国内只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三家公司实现了A+H上市,而数次传出欲上市的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中国人保等都还停留在“只闻楼梯响”的阶段。
对于三大巨头而言,偿付能力压力并不明显。比如去年成功登陆H股的中国太保,申银万国针对该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该公司H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保险业务偿付能力,中国太保旗下只有产险因增长迅速而或有增资计划。而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寿险的偿付能力比率超过200%,远高于保监会要求的150%。
股东增资是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保险业融资方式。保监会网站显示,4月以来,已经有5家保险公司增资(生命人寿、昆仑健康、中英人寿、海康人寿、信泰人寿)。其中,生命人寿去年至今已增资三次,资本金达到28.56亿元,生命人寿总经理段景泉前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该公司下半年还将发行次级债来进一步融资。
“股东增资好操作,审批也快,但关键在于股东间的态度和博弈。”上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直言,股东增资与公司的实际运营以及股东方的战略思路密切相关,很可能因股东方的态度而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部分外资股东会放弃增资计划。
相反,若有强大稳定的股东,监管层和业内对公司的看法又会改变。比如新华保险,屡次被媒体报道偿付能力不足。但鉴于汇金公司入主第一大股东,业内对其接下来的融资颇为乐观。就在本月19日,在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与新华保险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备忘录典礼上,苏黎世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志宏公开透露,苏黎世正与中投和宝钢集团就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融资计划进行积极磋商。
保险公司青睐的融资方式还有次级债。比如阳光保险集团近期拟发行不超过18亿元次级债。“保险公司次级债一般卖给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但现在大家都缺钱,市场并不是很好。”一位债券分析师认为,次级债流动性较差,且都在系统内流转,无益于缓解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调整业务结构节约资本
险企还可以调整保险业务规模和结构,通过发展资本金消耗比较少的保险业务来盈利,降低资本金的消耗,比如再保险业务。瑞士再保险近日称,计划在4月20日与保险公司的财务总监们在北京举行座谈会,讨论目前在偿付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一些融资方法,以及与其他方法相比,利用再保险补充资本金的优势。
“与增发股票或发行次级债券相比,再保险融资的速度更快,实施起来更容易,成本也更低。能够在不稀释股东价值的同时,缓解资本压力。”瑞士再保险人士认为。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