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调整不改宽松货币政策大局

2010-3-5 1:4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评论员 石忠岭
    “两会”已经启帷,《政府工作报告》虽未出炉,但宏观经济政策“向左”还是“向右”已经成为会场之外的热点话题。
    虽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国务院拟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再次重申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的答案:“201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意在消除疑云,但疑云未散,观望者众多。
    怀疑自有怀疑的道理。去年年末在大家对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迟疑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宽松”的答案,正当人们要大干一场时,1月12日宣布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隔月余,在春节前最后一天再次宣布上调,期间还发布了相关行业的投资预警,提高了央行期票发行基点等措施。由此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一方面出台“紧缩”的具体措施,“向左”还是“向右”难免成为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2010年宏观经济“宽松”政策的大方向是不变的,这毋庸置疑。宽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和好转,宽松的政策会逐渐收紧,现在的收紧也只是量变不是质变。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月份新增信贷1.4万亿元,占到全年7.5万亿元计划投放信贷的近20%,但提高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当于收缩了3000亿元可贷资金,相比1月份信贷连零头都不到,只能算是微调。
    就目前的政策来看,与金融危机发生时的2008、2009年相比可能有所收紧,但如站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总体的货币投放量来看,仍是处于宽松时期,只是宽松的程度有所收窄;另外,宽松也并不意味着全面的宽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段其宽松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要看行业的强弱,鼓励、限制引导的方向来决定宽松的程度,还要考虑物价、经济运行的质量、国际环境的变化、通胀等众多因素,这就需要“灵活性”来进行调整,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宽松措施是不科学的,或用一次的“微调”具体措施来怀疑宽松政策的大方向也是不科学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之所以关键,不仅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计划的奠基之年,更是彻底走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决战之年。金融危机暴发以来,虽然在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措施作用下,我国率先走出了低谷,呈现了V字形反转,但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增长方式还不健康,“输血”成分大,“造血”功能弱,需要不仅“扶上马”,而且要“送一程”,这就是政策当中提到的“连续性”。
    另外,刺激政策也需要一定的“连续性”。4万亿元的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分阶段实施的,所以在资金上也要保证投入。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贯彻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充分说明了刺激政策仍将延续,不可能退出。
    国内如此,国际经济形势更不容乐观。商务部发言人姚坚2月25日说,目前我国的外贸仍保持低位徘徊的形势,去年的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了64%,要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预计需要2~3年时间。在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今天,没有一个增长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很难实现真正的繁荣,这也要用拉动内需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弥补。
    国家政策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宽松也并不是全面的宽松,关键是要分析哪些行业、哪些方向是国家扶持鼓励的,如“三农”、新能源、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以及有利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货币政策则会更为宽松;反之,产能过剩、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则相对会提前收紧。搞明白这个问题,“左”“右”自然分明。其实这样的产业及其发展重点,无论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更早的十一五规划都已明确,相信这次“两会”中也会有相关的论述。但宽松之中有紧缩,紧缩之时又有宽松才是常态,关键看你所从事的行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