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新华:18年守望“海峡变通途”

2010-3-26 14:4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继去年两会之后,山东和辽宁两省的代表和委员今年再次不约而同地提交了相同的议案――《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一项议案,能获得两省代表的如此重视,无疑是罕见的。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首倡者之一,更作为一个为此奋斗了18年的学者,鲁东大学副校长柳新华说自己现在的心情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从山东蓬莱经长岛至辽宁旅顺,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跨越渤海的快捷通道,使环渤海地区由原来的C形环绕运输变为Φ形直达运输,形成纵贯我国从黑龙江到海南十省(区)一市的东部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从1992年到现在,柳新华不知向多少人描述过这个宏大构想。而如今,这个构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1992年,还在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柳新华,与几位同事凑在一起,谋划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蓝图,谈到交通时,他们陷入了无奈。当时的烟台还是个临海小城,交通方面,仅有蓝烟铁路和206国道两条陆路通向山东腹地,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末梢。往北望,渤海海峡将它与辽东半岛隔开,走陆路,需绕行山海关,路程在1600公里以上;走海路,需乘船8个小时左右,每年还有1个多月因风浪影响不能通航。 
  也许是年轻人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作用,也许是受当时轰动一时的英法海底隧道的启示,激烈的讨论中,几位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迸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如果在渤海海峡建一座大桥或隧道,胶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国东部沿海的交通格局不就一下子打开了吗? 
  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跨越最近距离也有106公里的渤海海峡,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意味。柳新华说,什么事情,总需要有人先行一步。 
  自此,柳新华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到了渤海通道研究上。由于没有专门研究机构,参与渤海通道研究的专家学者分散在北京、山东、辽宁等地的十几个科研单位,总数达上百人,沟通信息、总结成果、分解题目这些工作就显得格外关键。春节前夕,柳新华向国家有关部门专家递交了240万字的研究成果。 
  2006年11月,我国首条运距超过100公里的跨海铁路轮渡项目――烟(台)大(连)铁路轮渡正式开通试运营。但很少有人知道,烟大铁路轮渡实际上是渤海通道的一部分。“烟大铁路轮渡是渤海通道的东通道,作为这个项目的第一步,它实现了两个半岛之间的‘软连接’,有效提高了两地之间货物周转速度。但铁路轮渡耗时仍然较长,受气象条件影响大,等西通道建成后,将真正实现全天候的高速运行。” 
  建跨海通道大概需2000亿-3000亿元的静态投资,这一堪比三峡工程的投资额,曾让不少人质疑这一工程的价值。但柳新华认为,“跨海通道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则难以估量。”他说,“投资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4500亿-7000亿元,对振兴东北以及山东‘蓝色经济区’也意义非凡”,同时,仅以3万辆汽车的日流量计算,跨海通道建成后一年可节约石油就可达1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一座中型油田一年的原油产量。 
  柳新华告诉记者,现在距项目开工,还有相当距离。“目前的研究还处在第二阶段,重点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 
  “七八年前,我们自己都觉得这个项目很遥远,而近两年,推进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实力的提升。作为一个学者,个人力量能够融入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感觉真好。”柳新华感慨地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