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鹿特丹港“启示录”
2010-3-26 4:4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的鹿特丹港,已从全球第一港口的位置上退下。迅猛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的挑战、近年全球金融的风云变幻,均让这座曾与欧洲经济伴生且共辉煌的港口,面临“衰退”之诘。
然而,专家认为,鹿特丹港的兴衰只是区域经济增长重点转移的结果,基于稳定发展的欧洲市场之上的“鹿特丹经验”,仍代表港口经济的成熟发展模式,值得上海港在内的中国港口认真借鉴。
航运业重心向东方转移
2009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地位。而同期鹿特丹港口货物吞吐量只有3.85亿吨。
实际上,鹿特丹港世界第一大港的称号,早在2003年就已经“让出”。
曾经去鹿特丹港港务局调研过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这是任何港口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鹿特丹港,16世纪初崛起于泥沼地,随欧洲工业的兴起和贸易繁荣逐渐兴旺。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更让有“欧洲门户”之称的鹿特丹港迅速发展。自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后,鹿特丹港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在不断崛起的各个东方大港面前,这个欧洲老港似乎已显疲态。
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杜麒栋向本报记者解释说,港口的兴衰主要是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再加上以洋山深水港为代表的一批新建码头投产,港口吞吐能力大幅增加。恰好对照出欧洲港口的“衰落”,同时也折射出世界航运业的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
目前,自亚洲运往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为世界最大。鹿特丹港的集装箱流量中,90%是深海集装箱运输,运的几乎都是中国出口产品。由于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商出口订单锐减,2009年首季吞吐量降幅达到11%。这是鹿特丹港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最大降幅。
由于鹿特丹港已经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经济危机还给各种从事港口贸易配套业务的小公司带来毁灭性灾难。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让鹿特丹港显得有些衰败,但这只是阶段性波动。经济复苏后,港口经济自然也会恢复。不管怎么说,鹿特丹港现在还是欧洲第一大港。”陈勇说。
“鹿特丹经验”
对于港口经济来说,“大”之外,“强”也是一个重要标准。鹿特丹港历经百年而累积的“强”,在许多方面都是致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所需努力看齐的。
陈勇介绍说,鹿特丹港的领先首先体现在港口工业发展上。鹿特丹港的港口工业已经形成集储、运、销一条龙服务的完整物流链。而上海港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在货物的运输、交换辅加一些简单贸易加工功能上,只能算作“第二代港口”。
但鹿特丹港已跃升为“第三代港口”,国际物流中心的领军者,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发挥商品集散功能之外,还具有集商品、贸易、技术、资本、信息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
比如,鹿特丹港还是炼油和化工工业以及食品工业的重要基地,各种精炼厂、石化企业和食品公司都在港口设立总部,将贸易、存储、加工和运输集中在港区范围。“港口还带动了总部经济以及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陈勇说。目前,整个鹿特丹市经济中一半的增加值都来自港口工业。
陈勇在鹿特丹港务局调研时还发现,港口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都已经高度自动化。成熟的大型虚拟港口贸易平台,使港口经济附加值得以大幅提升。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海陆空运输交通的对接。”陈勇介绍说,鹿特丹港已经实现了铁路和港口的海铁联运,使得入港货物能够迅速运输至欧洲纵深区域。而在中国很多港口,铁路集装箱和海运集装箱的规格都还没统一。
此外,鹿特丹市对港口文化的塑造也不遗余力,频繁举办各类活动向世界推广港口城市形象。这样的“软实力”打造意识,同样是包括上海港在内的中国港口较为缺乏的。
“中国港口的发展依靠的是经济快速增长。港口发展水平最终还是由运输、贸易、信息、资本等一体化水平决定。”陈勇说。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