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引发的几点思考

2010-3-25 1: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特约记者沙轩文
    并购联合、资产重组是所有制体制、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矛盾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繁重。笔者认为,并购重组在探索、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和困惑,应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
思考之一: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必由之路
    钢铁产业是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产业,中国已经形成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钢铁集团,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今和将来都离不开钢铁产业,中国钢铁工业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规模,才能满足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中国钢铁产业的总量不可能无限制增长,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并购联合,使具有规模优势、装备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钢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集中度更高,增强中国钢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任何事物都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尽管目前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着国际经济相对疲软、国内宏观环境变化的压力,但是中国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还在。中国钢铁业由大变强,今后5~10年是十分关键的时期。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将成为全行业的主旋律,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趋势将进一步凸现,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对钢铁企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思考之二:民营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民营钢铁企业与国有钢铁企业共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钢铁企业,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与国家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建设钢铁强国是钢铁企业的共同责任。在科学发展观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民营钢铁企业会在市场竞争的磨炼中,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调整结构、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民营钢铁企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今后的5年中,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民营钢铁企业的经济成分会超过50%,成为建设钢铁强国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钢铁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并购联合、资产重组这个平台,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加速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建设钢铁强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思考之三:待研究解决的五个问题
    近几年,并购联合、资产重组在国际、国内的钢铁业风起云涌,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改革潮流。据了解,沙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在实施并购联合的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
    一、企业所有制的桎梏
    近年来,国内钢企并购重组的进程正在推进,但是跨省市的并购显得比较迟缓,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更是举步维艰。关键问题有三点: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已经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民营、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体制共存的新格局。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所有制的界限并没有真正被打破,阻力还是比较大,在实施并购联合时同样如此。中央与地方在指导思想和经济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同步的障碍。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现行的财政体制等造成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联合难度比较突出。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财政来源,都不想被其他地区吃掉,还有的企业宁当鸡头,不愿当凤尾,对并购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具有并购能力的优势民营企业要推进并购重组,却往往碰到宏观政策上的种种“壁垒”,国企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由,更不大可能接受民企的并购,在不少政策性的问题面前,民企面对的是一道“玻璃门”,看不见、摸得着,甚至会碰破头。
    二、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将淘汰落后、并购重组、整合钢铁产业列为“钢铁新政”的主要目标,为何步履维艰,产业集中度近年来不升反降?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地方之间、企业与地方之间以及被并购企业各个层面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处于僵持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一是历史原因。由于“十五”规划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项目大量开工,全国各个省都在搞钢铁,大大小小的钢厂遍地开花,而且成了地方的主要财源之一而欲罢不能。二是市场原因。多年来,国民经济主要靠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逐年递增,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中、小钢铁企业,因为产品有市场,其发展速度高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增加的产能抵消了全国前10名特大型钢企的集约度,使产业集中度反而降低了。三是并购联合原因。真正的跨省、跨地区的并购必须要以资金为纽带、以资产重组为标志,通过招标择优来确定并购对象,但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国内钢企收购兼并的步伐缓慢,影响了产业集中度。
    三、企业文化乃至地域文化背景差异的阻力
    要推进并购联合,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有关企业的文化乃至企业所在地地域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和阻力。从广义方面来分析,中国钢铁企业都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和冶金行业相同的文化大背景。但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区位环境、主导产品、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员工构成以及经营战略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价值理念,存在着地区、组织、功能方面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管理文化、领导风格、规章制度、执行力等许多方面。文化差异会给并购重组的实施带来不小难度,造成并购联合不仅成功率不高,而且即便资产重组了,下一步在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整合难度也很大,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成功率,首先应该选择企业文化背景比较相似的对象进行并购联合,同时也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对已经并购重组的企业,要用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地域企业的多元文化,并以优势企业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推动并购重组协同效应的实现。
    四、当地政府支持度和政策的影响
    淘汰落后、并购重组的困扰还表现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态度上。因为一方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另一方则代表着某些地方政府、有关企业的现实利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地区,淘汰落后变成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并购重组自然难以快速推进。
    站在钢铁工业做优、做强的战略高度,淘汰落后产能是必要的。如何能真正做到在淘汰落后的基础上推进并购重组,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实现淘汰落后?首先要坚定执行关停落后小厂政策的决心,同时要承认客观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保证措施来认真实施。因为当时开办的这些中小企业是经政府批准的,是产品可以进入市场的合法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历史上作出过贡献。现在,既然中央出台政策要关停落后企业,那么中央和地方也应该承担关停淘汰的成本,因为许多企业都是股份制和合资的,企业还有贷款和债务,包括冗员精简、人员分流安置、股权分割、银行呆账、坏账以及债权、债务的处置等问题,不是下一道命令说关就关的,这是涉及到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必须由当地政府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来保证。
    五、融资平台的制约
    阿赛罗、米塔尔等钢铁巨头实现世界性的并购重组,得到所在国家的资金支持。而目前中国在并购重组的融资方面并没有相关政策,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更高,难以迈开更大的步伐。
    沙钢和其他钢企的实践证明,要加快钢铁产业的并购联合、资产重组,各级政府首先要发挥好导向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搭建政策和资金等平台,鼓励支持具有区位条件、符合“钢铁新政”要求的优势大企业收购小企业的产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并购重组和开发国外矿山资源等方面要构建良好的政策和融资平台,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方面要给予企业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创造更加科学有序、切实可行的政策大环境,使有关企业在并购重组上能够迈出更大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对于国外优秀钢铁企业参股内资企业也是有利的,不能“一刀切”,把开放的大门关死。当然对待外资并购国资也要有所区别,可予以适当的政策保护;而对于并购其他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允许外资企业适当地参股合作,参股不控股,这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融通资金等应该说是有利的。当然,并购内资的外资企业必须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有资金背景,成功的并购联合,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
    对于上述制约并购联合、资产重组的矛盾和问题,亟待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同时希望上级政府部门认真落实“钢铁新政”和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6条规定,使民营钢铁企业与国企享受同样的政策阳光,在并购联合、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等方面处于相对平等地位,促进不同所有制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在市场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使优势企业加快做大、做优、做强,把科学发展观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