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好”字当头构筑新高地

2010-3-19 2:2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打造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无论哪个产业,都必须做好循环经济文章,在“循环”中发展壮大 
    3月3日,雪过天晴,渤海新区的空气格外清爽。 
    站在黄骅港综合港区南疏港路放眼望去,海面上大小不一的浮冰时隐时现。南疏港路的尽头,是正在建设中的综合港区。冒着严寒,海面上运送工料的船只往来穿梭,南疏港路上大卡车飞驰而过,打桩机巨大的轰鸣声将工地烘托得一派繁忙。 
  把综合港区建起来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目前,综合大港码头吹填围堰工程已经完成,通用散杂货码头5月底具备设备安装条件,港池疏浚吹填工程6月底完工……”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渤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德成憧憬着通航的那一天。 
    “当前,沧州市正全力加快综合大港和渤海新区建设,构筑区域经济高地,进而辐射和带动冀中南,为冀中南提供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渤海新区纪工委书记董海龙为我们介绍新区的发展前景: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区域性航运中心;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研发转化基地;依托京津冀,服务冀中南、晋中南、鲁北、豫北,面向朔黄铁路沿线及山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河北及“两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 
    渤海新区因港而兴。尽快把综合港区建起来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振华算了一笔账: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目前年加工原油180万吨左右,这些原油全靠汽车从天津港运输,一吨的运输成本是70多元,总共是近1.3亿元。目前,从正在建设中的黄骅港液体化学品码头到中海油中捷石化公司的输油管道已开始铺设,贯通后可以省去三分之二的成本,一年就可以节约近1亿元的资金。将来,公司原油需求将达到300万吨,节省的资金更为可观。 
  招商“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耕地零占用,淡水零开采,燃煤零距离运输。”国华沧电公司厂区内的宣传牌上,这句话格外抢眼。公司纪委书记刘曰广热情地招呼我们:“来,大家尝尝‘海水’的味道。”记者接过他递过来的矿泉水尝了一口,和普通矿泉水并无两样。“你们喝的就是渤海湾的海水!怎么样,味道不错吧?”原来,该公司利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不仅满足了发电用水需求,还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刘曰广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新上一个日产2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项目一旦投产,将彻底解决渤海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渤海新区乃至整个沧州市都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淡水的缺乏不但给广大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渤海新区大发展的瓶颈。 
    随着综合大港和渤海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落户。 
    “构建区域经济高地,不单单体现在经济指标上。”董海龙说,渤海新区的建设必须高起点、高规划,决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指标而不顾环境的承载力。面对主动找上门来的投资商,必须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成长性行业和产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对此,负责招商的渤海新区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孟国强深有体会,他说:“现在我们招商‘门槛’越来越高了,投资规模小、投资强度低的项目坚决不要,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项目坚决不要,不符合区内产业布局的项目坚决不要。”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已经在两年前落户渤海新区。这家世界最大工业气体生产商以生产液氧、液氮等为主,原料是空气,产品直接供园区内的钢铁、电子、化工等企业使用,不产生环境污染。 
    3日下午,记者来到这家企业,厂区南侧新建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项目经理代景平告诉记者:“这是刚刚于2月28日投产的二期工程。随着新区内企业的增加,原来的产品已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二期工程投产后,生产能力将达到8万立方米/小时。” 
    “这家企业占地仅60亩,总投资却已经超过6亿元,新区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投资强度高、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孟国强说,目前,新区谋划实施的重点项目已有116个,总投资约2323亿元。 
  产业在“循环”中发展壮大 
    “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是渤海新区着力打造的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董海龙信心十足,按照规划,无论哪一个产业,都必须做好循环经济这篇大文章,在“循环”中发展壮大。 
    在许多人眼中,提到化工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扎堆的地方,就会联想到环境污染。那么,渤海新区的化工园区究竟怎样呢? 
    走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渤海新区化工产业园区,记者看到,随着园区《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条条“唇齿相依”的产业链正在相继形成,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下游生产的原料,工业“三废”正逐步实现园区内的封闭循环再利用。 
    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是一个“企业内循环”范例。据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核心项目8万吨三聚氯氰,正好和另外两个项目-10万吨离子膜烧碱、9万吨氰化钠项目对接。公司整个生产过程从原盐开始,利用离子膜烧碱工艺生产出烧碱和液氯,所得烧碱和氢氰酸反应生成氰化钠,氰化钠与液氯反应生成三聚氯氰。同时,副产品盐又可回收用做离子膜烧碱原料。按现行市价,每年可节省1200多万元,又减少了大量高盐废水排放污染,从而形成一个闭路循环的产业链。 
    除了这种企业内的循环,中国化工沧州大化公司5万吨TDI项目与金牛能源集团23万吨PVC项目,则是企业间循环的典范。 
    如今,着眼于整个园区的优化布局,以及整个渤海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化工产业园区又开始谋划大区块之间、人力层次和知识层次之间的要素循环,希望藉此为新区循环经济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渤海新区按照循环经济一体化理念打造新型化工园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大公司入驻,近期已经签约64个项目。”孟国强自豪地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一个国际化、生态型、绿色环保的化工产业园区正在渤海新区崛起。
    一线感言: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
    渤海新区,一个曾经的不毛之地,在打造冀中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崛起呢? 
    渤海新区如同一张白纸,这是它的优势。怎样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科学发展的画卷,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必须慎重解答的问题。 
    可喜的是,渤海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理念,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采访时记者发现,渤海新区的管理者没有简单地把GDP、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作为可资炫耀的成绩,而是“好”字当头、“好”字优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进节能、环保、高效的项目上,放在着力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园区上。 
    如今,一批投资规模小、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项目被挡在门外;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成长性行业和产业正在新区生根发芽。 
    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竞争。当前,全国各地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都在抢抓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后来者,渤海新区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是赢得先机、争取主动的唯一选择。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