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企业物流对标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3-13 0: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并能持续改进的指标体系是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是实施对标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标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商业企业物流对标指标体系应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基本要素
  指标的基本要求应当包括指标名称、含义、统计口径等,基本要素是确定一项指标的必须内容。下面分别做一简要介绍。
  指标定义
  是该指标在行业内的通用定义,明确指标所包含的主要概念、意义等。如“万支仓储分拣费用”就是一项指标。它是指计算期仓储、分拣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与同期销售量的比值。
  统计口径
  必须是按照行业通用规范确定的该指标各项数据统计、计算的边界,以及相应的折算系数、方法。按照这一概念要求,仓储分拣费用的统计口径应该是指计算期内发生的仓储、分拣总成本,包括仓储、分拣员人工费、保管费、包装费、商品损耗、装卸费及与仓储、分拣作业直接相关费用。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企业之间开展指标比对,其统计口径必须明确和一致,否则可比性和对比后的实际意义将大为削弱。
  指标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规定了在一致的统计口径基础上计算或测量得到指标值的具体方法。
  如,万支仓储、分拣费用=计算期仓储、分拣费用额(仓储、分拣员人工费+保管费+包装费+商品损耗+装卸费+与仓储、分拣作业直接相关费用)/计算期销售量
  影响因素分析
  开展指标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明确某一项指标具体受哪些因素影响,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对指标值的影响程度如何。
  一般而言,指标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与外界条件和自身固有条件相关,并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一般应在进行指标比对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剔除。当然,客观因素中也有一部分可成为未来进行改进提高的努力方向。对商业物流来说,应当包括:企业物流硬件设施、仓储分拣设备规模的差异及由此造成的效率差异;物流作业流程的差异,配送车辆的差异等。
  主观因素主要与企业物流基础条件无关,可以通过管理流程优化、技术装备改造予以一定程度改进和提高的。这些因素也是进行指标比对时与先进指标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指标差异性分析的重点,也是开展指标改进途径分析的重点,是制定综合改进措施和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些因素包括:管理目标、手段、方法和流程,配送效率、标准规范、人员素质、队伍建设和考核机制等。
  改进途径分析
  指标改进途径分析也是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开展指标比对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对各指标可能的改进途径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奠定基础。
  就行业商业企业物流而言,对标指标改进有以下途径:
  在物流环节内部改进管理、优化作业流程。
  如对仓储、分拣、配送环节的关键作业点,定操作规范、定责任人员,对各岗位的履职情况,定操作流程、定评价标准;
  创新工作方法。
  如针对现场管理的改进,可引入“摄影作战”,形象直观地暴露了生产现场、办公区域等地方存在的问题,让员工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规范;
  明确工作标准。
  如针对服务指标,需要不断细化服务内涵,对仓储、配送、分拣、综合四个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标准,明确在服务工业企业、服务零售客户、服务消费者方面具体服务标准、考核标准。
  整合资源。
  如将单独的仓储管理系统、分拣管理系统、线路优化系统、GIS/GPS监控系统、成本费用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子系统集中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多个系统在同一平台上交互,实现物流业务模式的规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