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关注农村公路建设 “村村通”为何难通?

2010-3-12 13:0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多少乡村,仍然没能拥有一条平整笔直的公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公路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农民致富的步伐和民生的改善。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建设,直接关系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引起委员们关注。 
  “雨天是泥,晴天是土” 
  ——农村公路现状堪忧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董新光对记者说:“我们经常下基层,经过农村公路,车子扬起的灰尘好久都不散,下雨天就道路泥泞,农民都没办法走。我们都改革开放30年了,还有相当多的乡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公路还是这种状况,真感到心忧。”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原专职副主席陈明德说,不少通往乡村的公路是“九曲回肠”、“阡陌小径”,路面不堪负重,部分公路段油面脱落,又变成土路,一下雨有水又有泥,是实实在在的“水泥路”。由于质量标准低,乡村公路不堪负重,年年修年年补,有的道路是“一年修一次”,“一次修一年”。还有相当多的村级公路宽度不足3米,路基厚度不超过15公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部长在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从整体上讲,我国农村公路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出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地区公路交通服务保障能力远远不足,农村公路建设需求依然庞大。 
  “修得慢,坏得快” 
  ——农村公路修建与养护跟不上 
  九三学社的一份书面发言中指出,现行的农村公路建设政府经费投入标准是2004年制定的,“村村通”路为每公里国家和省补助12.5万元,大部分市、县、乡对每公里补助累计不足8万元,加起来仅20万元,而一般路面造价为每公里25万元,资金缺口很大。若考虑建涵架桥,设立防危护栏,资金缺口就更大。“村村通”的路基工程一般由村负担,远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 
  董新光说:“确实很多贫困村出不起这份钱,实际上越是贫困村子越需要通路解决他们的贫困状况。”陈明德委员建议,偏远农村和贫困村道路建设,在配套资金上给予倾斜,以解决少部分偏僻村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让贫困村的农民也能受惠。 
  另一方,“村村通”公路养护经费紧缺,公路的养护跟不上建设的步伐,村村通公路基本上是只管建不管养。不少道路无养护资金,无养护机构,无养护人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龙国键向记者举例,在湖南某个市,农村公路未进行养护的占到86%,而且部分路段已经中断。道路损毁不能及时养护,不仅缩短了公路的实际使用寿命,还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沿途群众的生产、生活。农村公路前边修、后边坏的现状致使本来捉襟见肘的公路建设资金白白浪费,而且由此引起的农民抱怨、不满等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 
  “公路通,百业兴” 
  ——农村公路连着民生和民心 
  董新光委员:“我到南疆看到,路不好,农民丰收了,农产品也运不出来,他们就会对政府误解。我觉得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影响社会稳定。”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有公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致富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农民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陈明德委员说,一条路会带动很多产业。农村道路的铺平不仅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更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董新光委员说:“不仅如此,路通了,农民的视野开阔了,观念也随着发展变化,这种改变才是最大的。” 
  但现实是,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滞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董新光委员说,政府应该更多承担农村公路的责任,这不仅改善民生,更是民心工程。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