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统一采购 就没有铁矿石中国价

2010-3-1 22:1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常河山实习记者张金永
    以宝钢为代表的中方钢企与铁矿石三巨头的谈判还在胶着。忽闻“中国国内多家中小钢企同必和必拓已达成‘临时价格协议’,接受了铁矿石价格40%的涨幅;必和必拓“临时价格”策略,也得到了其他铁矿企业的赞同。”顿感中国钢铁有种“前方鏖战正酣”,后方“自抄后路”的悲哀。
    在中国,铁矿石的主要购买者并非上述那些中小钢企,而是在铁矿石谈判中居于采购主导地位的各大钢企。出于从中国钢铁业在国内国际产业环境中发展与竞争的现实考虑,中方谈判代表坚守价格谈判底线,这无疑与三巨头的涨价愿望相距甚远,谈判双方难以形成价格共识。于是,必和必拓便提出“临时价格”定价机制,倒逼中方接受铁矿石长协价涨幅。
    不难理解,必和必拓和国内几家中小钢企签订的上涨40%的“临时价格协议”,是在“大企业谈不来,就跟中小企业谈”的背景下,铁矿石巨头策划的围剿中国铁矿石采购的一招儿。“临时价格协议”,意在告诉铁矿石谈判中的中方代表:价格上涨40%,已有“多家钢企”接受,铁矿石现货市场预期良好,产能可能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为铁矿石供不应求造势。
    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但铁矿石供应商自认为完全能够凭借手中垄断的大量资源来主导市场的定价权。而且,动不动就采取缩减供应量,来为难采购方,迫使采购方就范,换取失衡的行业暴利。
    在成本高企的重压之下,中国钢铁产业利润甚至跌至成本底线。尽管如此,铁矿石巨头依然利用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采购市场分散、不能一个声音发力的“短板儿”,采取迂回战术,取道中小企业,提出灵活定价机制,绕过大钢企这座坚固堡垒,避其锋芒,进而促使中方代表接受三巨头与中小企业达成的40%涨幅的既成事实。
    业界有不少人多次批评这种不健康的行业供应采购机制对世界钢铁产业,尤其是对中国钢铁产业的损害。但是,为什么这种铁矿石巨头不太高明的招儿总能变着花样儿在中国上演?如何才能斩断资源垄断的暴利黑手?
    中国国内的情况比较复杂,钢铁企业700多家,我们具有进口铁矿资质的企业112家。采购谈判秩序也不规范、不统一。大企业在谈,小企业也在谈;大企业有采购渠道,小企业也有采购渠道。如果大家都无序地出去跟世界上三个供应商去谈的话,吃亏的只是中国。所以,以行业整体利益为重,钢企无论大小实施国家统一采购,一个声音发力,加强采购自律,无疑是首要之举。
    中小企业直接同铁矿石供应商接触商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难以拿到长协矿,但与矿商签约的价格相对低于现货价格,成为他们降低成本的“曲线自救”之策。所以,主导正面谈判的大型钢铁企业应从整体利益考虑,在自身利益、中小企业利益和行业利益的链条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同中小企业共享钢铁产业大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避免各自为战,才能避免产业的成本内耗,这样才有利于中国钢铁产业整体竞争合力的形成。
    中国钢铁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国GDP的4%左右,它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大体都占了全国工业整体的8%到9%,它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故在铁矿石采购这个钢铁产业主要成本要素上,中国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整顿和规范混乱的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构建新的铁矿石进口模式,主导产业统一采购,但凡因各自为战、自行采购等造成国家采购优势和谈判主力被分解的行为,均给予严厉惩处,让这种行为不划算,在此情况下,想必不再会有掣肘谈判的力量出现。彼时,或许才真正是“铁矿石中国价”掷地有声之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