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扎实建设低碳社会

2010-3-1 20: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月20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应邀在“浙江论坛”今年首场专题报告会上,作了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社会”的报告。会后,记者就这个主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记者: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任务依然紧迫,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徐匡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提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叫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式,还是一个数量的问题;发展方式,就有质的不一样。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相当艰巨。这句话的分量非常沉重。

  为什么说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呢?重点河流的污染程度,虽然有所减轻,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现在40%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主要城市上空气溶胶的现象比较严重;水资源是一个大问题,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也比较少。所以,资源短缺会限制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造成环境污染的这些产业我们是难以为继的。

  同时,我国还面临减排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严峻的形势。从2003年到2006年,四年中国能耗的总消耗量超过了以前25年的总和。2003年以前,我国年发电能力不到两万亿千瓦,现在到了七万多亿千瓦;钢产量2003年只有两亿吨,现在有七亿吨的产能,这些都要大量耗费碳资源。所以二氧化碳排放激增,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59.6亿吨,第一次超过美国。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排放还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我们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所以中国将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根本出路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发展低碳经济。

  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

  记者:物联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当前全球低碳经济潮流涌动的背景下,请您具体谈谈它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徐匡迪: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发展物联网是走向低碳经济的突破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传统产业走向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因为现在我们国内90%以上还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怎么样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这个最重要,也最现实。传统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新的突破点是什么呢?一个是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制造业,搞成先进制造;一个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连接点——物流互联网。物联网非常重要,它有三层功能,所谓IBM给奥巴马提出的“智慧地球”,实际上就是物联网的三层功能。

  第一层是普适性的数字分析和服务。所谓普适性的数据分析和服务,是更深入的一种智能化的网络,有分析、汇总、计算、整合海量的,这个“海量”就是几千亿这种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提供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第二层是异构性互联网的技术设施,实现个人、组织和政府储存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对环境和业务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

  第三个层次是泛载性的传感器和网络。因为你要做前面两条,你必须有信息的来源。所以这个要更透彻地感受所有和你网络连接的这些东西,利用随时随地的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者流程进行紧急应对和长期规划。

  物联网是怎么诞生的呢?简单地说,它是从视频识别器,发展到传感器,物联网就诞生了。2009年视频识别系统在全球供应市场已经达到100亿美元,这个东西进入了库存里面可以增加销售3%,减少商店人力消耗65%,降低库存7.5%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光有这个还不够,这个只是单向的,我知道这个商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被谁买去了,下一步就是要物联网了。物联网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智慧地球”,就是把智能的网络和智能的终端结合起来,这就是“智慧地球”一个总的设计。

  物联网在智能网络、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建筑节能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物联网应用在物流当中,能优化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供应链的网络,帮助企业确定生产设备的位置,优化采购地点,制定库存分配战略,降低成本,减少碳排放,改善客户服务,这就是物联网在物流当中应用的主要作用。

  举一个例子,在中国,物联网用得比较早是中远物流,因为跑全世界,它采用了信息化管理以后,把分销中心的数量,从100个就减少到40个,成本降低23%,燃料用品减少了25%,碳排放量减少10-15%,所以物联网在智能物流当中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

  记者:建设低碳社会,要求我们调整能源结构,多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是否意味着调整的难度大、时间长?

  徐匡迪: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我们讲碳的排放主要是使用化学燃料,就是煤、天然气、石油燃烧以后排放二氧化碳。因为我们的能源主要依靠煤,所以中国低碳能源战略的第一步还是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第二步是煤的洁净化应用,就是清洁煤燃烧技术,包括普及、储存技术;同时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核电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低的。未来的核电就是核聚变,核聚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它的能源在海水里面,每一升海水有30毫克的氘,通过聚变的话,30毫克的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千多升汽油的能量,海水中有40亿吨氘,如果用于核聚变提供能量,按照目前世界能耗水平可以满足人类几十亿年的能源需求。核聚变能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中国已参加世界原子能组织组织的英特尔计划。当然这是一个科学命题,现在英特尔计划的试验堆准备2050年建成,但是真正应用预计要到22世纪。

  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逐渐降低。火电发电大概6个美分一度电,这是世界的标准,现在无论是光伏发电池还是太阳能、风电现在都要大概在10-60个美分这个范围。预计到2020年以后可降到20美分,2030年可降到10美分左右,这个时候可以来部分的替代。中国的风能资源总量是7-12亿千瓦,我们现在全国总发电量只有7亿千瓦,年发电量可以到1.4-2.4万亿度。太阳能我们的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等,中国都是有很大的潜力。在浙江小水电机组还可以继续挖掘,特别是山区小水电站还可继续开发。

  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记者: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树立低碳观念,都有节能意识,大家都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这样就能加快建设低碳社会。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徐匡迪:是的。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能源都有一个终端的放大效应,终端消耗的放大作用是4-5倍,这是非常重要的。以火力发电为例,从采矿开始、运输、转化,就是煤变成电,输配电到终端用户,所有的能量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可用,大部分能量损失在热点转换、锅炉燃烧这里面。就汽车来说,终端的放大效应更厉害,你看燃料的能源如果是100%的话,汽车用于行驶的能源只有20%,因为它有排气损失、冷却损失、油泵损失、摩擦和传动损失等。所以,要节省能源的话,终端用户是最重要的。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保证。

  另外一个就是建筑节能迫在眉睫。现在我国建筑的能耗是总能耗27%。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建筑面积在大增,估计未来25年还要再造一个中国,这样的速度在建筑里面的能耗是很大的。还有照明,如果用发光二极管来照明,如果新能源的照明占有三分之一的照明市场,每年节约的电力相当于两座三峡电站的发电量。浙江的产业升级要赶快抓住这个新光源,这个浙江有基础,而且有可能介入的。如果浙江能够吸引一两家大企业进来做LED,中国的市场是极其巨大的。中国2800多个大中城市,路灯全部用LED,这个市场就不得了,节省的电就相当于全国现在电耗三分之一。另外,居民的消费行为对电耗的影响也很大,城市交通、运输方式跟节能也有很大的关系。

  绿色交通运输的潜力还非常大,比如说综合能耗,公路的单位能耗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公路是最耗能的。江浙一带河网发达,应重视发展水路运输。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