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易与难

2010-2-7 0:3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李卫卫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来自20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他们中既有知名物流公司的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也有制造企业的物流经理、流通企业的物流总监。这些平日里的大忙人集中到一起并非是要谈生意,而是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为北京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开发新课程出谋划策。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列席者之一,笔者一方面感慨于这种完全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来开发、设置课程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也惊讶于该校在企业中巨大的号召力。
    甚至连一位跟该校 “交往甚密”的参会人员也啧啧称奇道: “才两天多的筹备时间,居然能请到这么多有分量的企业负责人和专家来为自己的课程出主意、费脑筋,足可见学校平时和这些企业的关系有多 ‘铁’。”
    这样的情景让笔者不禁联想起前不久的另外一番见闻。在一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一位高校物流专业的教授谈及校企合作的话题大倒了一通苦水。原来,他为了能给学生安排一次简单的参观活动,结果在一家企业那里屡吃闭门羹,最终也没能成行。
    他的这一 “遭遇”立刻引发了所有与会教授的 “共鸣”,大家纷纷诉说自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种种 “不公平”待遇——如企业挂了实习实训的牌子,却不予配合学校安排实践等等。
    单看这两个场景,似乎瞧不出什么门道,可一旦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却可以引发我们一些关于校企合作难易的思考。课程开发与市场接轨方面,为什么不少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的本科院校,会“败”给一所普通的高职院校呢?这也许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按理说,那些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 “先天条件”要优越得多。而他们之所以后天 “发育不良”,说到底还是一个重视程度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他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使得他们不管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教材的开发都必须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而要真正了解物流人才市场需要何种人才,就必须通过与企业的深入沟通和交流方可达成。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欲望异常强烈。因此,他们在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主动性就非常强。对于一些真正有志于投身物流教育或者有意进行人才储备的企业来说,这些学校都容易进入他们的合作名单。
    但是,与之相比,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意愿就显得有些疲弱,似乎觉得这种合作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是“雪中送炭”。这种认识上的不够重视,势必会直接映射到其行动上,致使其与企业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如高职那样高。而对于企业来说,持两种不同态度的合作者,他们自然更愿意选择更有诚意的那一个。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