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江阴)港打造区域性枢纽港纪实

2010-2-28 11: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月27日早晨,载重1.4万吨的上海中谷新良航运有限公司的兴宁96班轮,本月第二次停靠无锡(江阴)港苏南国际码头,这是无锡(江阴)港迎来的超万吨最大集装箱船舶班轮。 
  2005年至今,无锡(江阴)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都实现了裂变式增长。去年12月8日,无锡(江阴)港吞吐量达到1.08亿吨,提前一年实现“亿吨大港”目标,成为全国第五个亿吨级内河港口。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无锡(江阴)港仍以集装箱量提升50%的速度前行,去年增幅列全省第二,今年正向百万标箱进军。
  量变的数据,与无锡(江阴)港的质变相承。呼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走出内河型港口的桎梏,无锡(江阴)港正向区域性枢纽港和港口物流中心奋进。
  夯基础,
  更多更大的船靠岸
  “以前即使可以从江阴走水路,也是500吨的小船,更没有集装箱码头了,根本不适应大宗货物出口。从2008年以来,兴澄特钢出口货物中,有2/3是通过集装箱运转,从江阴走的占到集装箱量的一半。”兴澄特钢的运单科吴伟说。
  看一个港口是不是兴旺、现代化水平高不高,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集装箱桥吊。来到江阴临港新城新港区3号码头,只见四台巨型桥吊一字排开,一艘即将驶往韩国的巨轮正在吊装货物。据介绍,自2006年3号码头拔地而起,这些桥吊才落户无锡(江阴)港。随后,7个万吨级泊位、百万平方米堆场、20万平方米室内仓储纷纷崛起。去年,中船澄西2个万吨码头泊位通过省级竣工验收,全港16个泊位完成技术改造、改扩建升级。目前,江阴长江沿线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87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3个,开放泊位31个。与这些变化相对应的是,更大更多的船进得来、靠得上、卸得下了。江阴市港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十一五” 期间,无锡(江阴)港已累计投资47个亿。
  组合拳,
  企业进出口成本大减
  兴澄特钢现在有两条出口路径:货物出厂经过陆路拖运、再到上海港口上船;货物出厂直接到无锡(江阴)港再到上海港。在天气条件一致的前提下,后者预留时间可缩短一天;原先小箱到上海外高桥,拖车费大约1400元,到洋山港是1800元,现在直接到无锡(江阴)港则只需400元。更重要的是,以前通过第一种路线运输,途中产品会出现破损。2008年起,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实施一系列对接措施,直接在无锡(江阴)港对货物进行管理,实现货物零破损。
  一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建滔化工、中基复合等一大批企业。中基复合主要以生产铝箔为主,每年有2.5万吨货物出口到美国、东南亚,以前出口都要先转内销再出口,再到税务部门退税,这一过程要一个月时间。去年11月份,中基复合首批50吨货物从生产线包装好后,直接运进无锡(江阴)港保税物流中心,不需再中转直接就归国外客户所有了。对于企业来说,这样就可提前收到货款,缓解了资金压力和风险。“现在这样的业务骤增,估计本月量将增加一倍。” 中基复合负责人说。
  无锡(江阴)港打出服务“组合拳”,通关方式创新了、通关速度变快了、企业成本降低了、来港货源变多了,破解了以往中转周期长、效率低等瓶颈。这些变化,直接促进了贸易便利,增强了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辐射能力。
  2009年,国务院出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江阴临港新城积极呼应对接,与上海港就检验检疫、科研、航运、物流仓储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共签订 9项合作协议。以铁矿石进口为例,此次合作使货主企业每个集装箱节约500-1000元的运输成本。作为江阴首个国家级功能平台,2009年4月江阴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作,让无锡(江阴)港更是如虎添翼。2009年,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完成监管货值4.2亿美元,远超年度2亿美元的目标任务。
  谋合作,
  增强区域辐射力
  无锡(江阴)港作为江运与海运的交换节点,以放眼长江以至近洋与远洋的目光,对接上海,巧绘扩张新版图,打造长三角地区区域性枢纽港。
  辟航线、拓腹地,增强区域辐射力。2009年,无锡(江阴)港新辟航线4条,南起海口,北到丹东、大连,长江上游追溯到重庆、泸州;外贸近洋航线有“江阴-釜山-门司-博多”线、“江阴-基隆-台中”线;外贸内支线对接上海外高桥和洋山港的密度基本达到天天发班;航线已覆盖近洋航线、沿海内贸航线、长江内支线及内河支线,航班密度达每周70个班次,形成了一张以无锡(江阴)港为中心的庞大物流网。
  这一物流网,使得无锡(江阴)港充分发挥着中转的力量。推进“江海联运”与“江海直达”等,上衔长江中上游,下连上海,成为重要的物流链节点。目前,上海中远、中粮麦芽、苏南码头三方签署了“水水中转”物流合作协议,内外贸出口总量预计达13万吨。
  如今,无锡(江阴)港正迈向新征程,从长江内河型港口向河海综合港转型,从传统港口向区域性物流中心转型,加快大型化、物流化、集装箱化、信息化和临港产业集群化进程,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代港口,向以现代化区域物流中心为主的第三代港口转型。
  记者 高颖 王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