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交通大网络 开拓发展大时空——访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何学彦博士

2010-2-27 13:1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何学彦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政策研究专家、中国经济政策高级研究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经济战略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和企业战略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声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巴中“六路”大交通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许多在外工作的巴中籍人士倍感振奋,他们心系家乡建设情牵巴中发展。正月初一晚上,巴中日报记者采访了回家探亲的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何学彦博士。 
  何学彦博士说,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实施“四大战略”,特别是实施交通大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并且还将大见成效。广巴高速公路已经形成通车能力,乐巴铁路已经通车,巴达铁路和巴达高速公路以及巴汉、巴南高速公路已经开工。这些道路的陆续竣工将逐步形成巴中通达周边区域并由此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交通。如何以大交通为基础促进大发展? 
  我的体会是:大交通、大平台、大视野、大思路、大产业、大发展,最终在发展空间上实现大拓展,在发展时间上实现大跨越。 
  构建路桥和信息大通道,形成交通大网络 
  大交通战略,就是在硬件上构建巴中通向外部的交通干线,并且在巴中区域内和通达巴中外部的干线相衔接,构建通往各县、各乡镇的交通支线,形成通达区域内外的交通网络。而且在软件上要构建信息大交通网络,观念上构建大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章杂志等信息媒体,从而构建巴中信息大通道,特别是观念大通道,加强巴中区域内外在思想、观念、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仲彬书记带头领先,经常率领市委、市府领导干部到省委、省政府汇报请示工作,到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去汇报工作,争取大政策。同时,还跟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交流发展思路,跟先进发达地区交流发展经验。硬件大交通和软件大交通的交汇,就会形成巴中交通大网络,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概之为资源流。而且要把资源流中的优质资源,如技术人才、创意人才能够配置到巴中,为巴中的发展发挥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在构建交通大网络的基础上,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发挥这个大平台的磁极效应。 
  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构建发展大平台 
  构建发展大平台,要优化发展的硬环境,要保住并继续优化巴中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避免污染。优化软环境,就是要加强市场建设和法制建设,提升巴中老百姓的总体素质。要提倡人人都是一张巴中名片的理念,学习新的观念和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文明礼仪,把打麻将的时间用来学习,把打扑克的时间用来探讨问题,把泡茶馆的时间用来研究发展措施。要实施筑巢育凤和筑巢引凤方略。巴中人勤奋、聪明、能干,不少家乡游子在外面创业起家。巴中要在政策环境上为有识之士创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在外的优秀人才就会回来创业、致富。我们要培育千千万万优秀干部和技术人才,要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市民,人人都争取成为凤凰,使凤凰发挥作用,展翅高飞,飞得出去,又飞得回来。不但要筑巢育凤,而且要筑巢引凤,从外部引进巴中缺乏的优秀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们要把这个发展平台打造成吸引区域内外,甚至海内外优秀人才资源的一个大磁盘,充分发挥它的磁极效应,使硬件大交通和信息大交通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资源流等优质资源能够流到巴中,在巴中配置,为促进巴中的发展发挥效应。 
  面向国内外放眼古今和未来,扩大时空大视野 
  立足巴中这个发展平台,我们要有大视野。这个大视野,不仅是空间上的大视野,更重要的是时间上的大视野。空间上的大视野人们容易想到,而时间上的大视野人们往往不易想到。在空间上,我们要看清巴中市区域内的情况,同时利用交通大网络特别是信息网络,看到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消退后,各国都很注重金融监管,注重发展实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后,世界发达国家又掀起新能源革命和新能源技术产业化的浪潮,我们必须捕捉和看清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率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经济回升。在时间上,我们要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考虑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心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要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跃升,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提升,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由投资消费并重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际国内这种背景下,我们还要从时间的纬度回顾巴中发展的过去,展望巴中发展的未来。从历史近期看,巴中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革命老区资源。从历史远期看,巴中有丰富的巴蜀历史文化资源。从巴中现在看,有山川秀丽的旅游资源,有土地肥沃的农业生产资源,有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化工资源。看未来,巴中在交通大网络形成之后,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以这样的时空大视野来确定巴中发展的大思路。 
  开拓发展大时空,确立发展大思路 
  我们要立足以大交通为基础的发展平台,不仅要利用和配置巴中市区域内的资源来谋划发展,而且要面向外部,面向国内国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要充分挖掘和配置革命老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来发展巴中的红色文化旅游。江西一个红歌团每年创造上亿元的价值,我们为什么不能组织巴中的红色艺术团呢?红色艺术团不仅在巴中演出,而且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小说、诗歌、剧本、电视剧、电影来挖掘巴中红军文化、巴蜀文化,拍出电视剧、电影,还有工艺、绘画等,要把这些产品推向国内和世界,彰显革命老区精神、创业精神、奋斗精神,增加经济效益。巴中还可以建立川东北大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不仅消化本市农产品原料,还可利用周边南充、达州、广元等区域内的农产品原料,把加工产品销向国际国内市场。我们发展旅游,可与广元、汉中的旅游资源协调整合,形成观光旅游带和旅游区。我们可以利用本地山区的土壤、气候与中国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学术机构联系,建立农作物种籽研发培育基地,畜禽研发繁育基地。要以这样的大思路谋划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定位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瞄准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定位发展巴中大产业 
  巴中定位产业发展要看到别的先进地区产业发展依次递进的时间序列,要在时间上实现跨越发展。要以国际国内产业经济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定位巴中的产业发展,越过传统工业发展的老路定位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由此配置大的项目。 
  第一,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要把我们的黑木耳、银耳加工成强身、益智、美容的生物工程产品,由卖银耳等原材料变成卖银耳生物工程技术产品,增加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中药材,要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发展新中药。要发展新环保产业,巴中是一个绿色环保区域,我们不仅要保住自己的青山绿水,优化发展环境,同时要开发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污水净化技术,卖技术产品,把产品推向其它区域,既促进其它区域跟巴中一样优化发展环境,而且增加了我们的经济效益。 
  第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巴中丰富的巴蜀文化、独有的巴山红军文化,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创作和制作电视剧、电影、歌剧、戏剧,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巴中快速发展。 
  第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要创办大学,要形成以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为主的培训基地。首先要培育巴中区域人才,面向周边区域,甚至面向全国培养人才。 
  我们相信这是受欢迎的,是有市场的。新东方培训基地大家都知道,培育了很多实用人才。巴中的大交通形成之后,我们要利用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办好培训基地,师资会来,学生会来,我们一定能够把大学办起来,把培训基地建起来。 
  第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光雾山、诺水河等自然风景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融合红色文化、巴蜀文化,形成独特的巴山文化旅游基地。 
  定位产业结构之后,就有一个产业布局的问题。在硬件大交通和软件大交通形成的基础上,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归根结底是资源流。巴中要搞好产业布局。如果在大交通形成后没有相应的大型产业和企业,这些人流、物流、信息流只能是过路而已。如果这样,就会形成大交通占用了我们的土地,我们却在为别的地方配置资源作贡献的局面。我的体会是,在巴广铁路、公路、巴达铁路、公路、巴南公路、巴汉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建立产业发展园区,从硬件到软件为企业落户创造条件,这样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才会流到我们的园区。园区才会在交通网络上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节点、蓄水池和磁吸盘。要在通向各乡(镇)的交通网络支线上形成相应的产业园区,在远离交通干线保持一定距离的乡(镇),建立画家村、音乐村、红歌团,因为这些艺术人才需要安静。比如,教育培训基地在巴城的周边区域,在各县城的周边区域,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在这些地方建立大学、建立培训基地比较合适。 
  一定要注重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与优化。 
  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我们要引进相应的项目,配合区域产业的发展,把农科院的农业新技术引到巴中,还可以将中科院的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基地引到巴中来,比如到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去联系,到成都、北京一些大的影视公司去联系,引进大的电视剧、电影拍摄项目。可以思考在巴中建立一个红色影视城。 
  在发展空间上实现大拓展,在发展时间上实现大跨越 
  以大交通为基础,优化发展平台,扩大时空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提升产业结构,必将促进巴中在发展空间上实现大拓展,在发展时间上实现大跨越。这将体现在人才使用由本地培养到外地大量引进;资源配置由本地为主到外部配置;市场由本地为主向外部扩展;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超越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跃升;由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