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核心是要素无障碍化流动
2010-2-26 17: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随着区域经济规划的逐个出台,我国东中西并进的经济版图正在形成。在资本市场上,这些区域经济概念已先行受到追捧,黄河三角洲、海峡西岸等经济区域相关板块股票都有不俗表现。就在区域规划“遍地开花”之际,即将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无疑最为引人关注。那么,长三角各地该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对此作了解读。
多方原因致《规划》推后出台《上海金融报》:据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4年就已经启动,却迟迟没有出台。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可否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刘亭:《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体系所明确的两大区域规划之一,另一个为《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按照当时想法,两个《规划》应在2006年下半年或2007年上半年发布实施。推迟至今出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规划》是跨行政区的,协调有一定难度。
二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规划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可起到的作用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扮演的角色,都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实际上,《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的两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如何编好这样的规划,难度很大。
三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战略定位十分重要,如何编制好《规划》,以能够真正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十分慎重。
四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在我国来说,应该是相对较高,走在前列的。目前区域间三个层面的政府合作机制已基本形成。第一层面为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第二层面为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第三层面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但在2004年前后,这些合作机制都还在探索、建立中,在这些合作机制相对完善基础上,再给予总结、提炼与上升,对《规划》出台的高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上海金融报》: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虽然现在经济回暖,但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对此,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体现在《规划》中?
刘亭:总结经验教训,《规划》需进一步体现以下精神:一是更加强调经济素质提高,特别是大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等。
二是更加强调一体化合作。无论是物联网、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都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容纳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间、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同时,这些产业、行业发展所需的重大技术攻关、人力资本整合,也需要长三角地区间的深度合作。
三是更加强调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如今,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宁波、苏州、无锡等中心城市,在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金融创新、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上海,可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带领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
江浙沪优势互补多元协调《上海金融报》:可否谈谈江浙沪三地在区域规划中的分工与协调发展?
刘亭:在区域规划中的优势分工上,上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正在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科技、人才、信息以及金融、航运等领域优势明显。浙江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民营经济发达,已形成一批较大规模、竞争力较强、活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集团;海洋资源丰富,在深水大港建设、海岛利用、海洋旅游与新型临港重化发展等海洋开发上,具有巨大的潜力;电动汽车、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已抢占了一个先机。江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经济总量大、转型升级相对成功,沿海地区有着较充裕的可开发空间等。
两省一市协调发展已有悠久历史、较好基础。可从三个方面重点加强协调。一是海洋开发,要加大合作与优势分工,共同进行沿海产业带建设;二是要素无障碍化流动,包括金融、旅游、人才等要素,这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完善合作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加强政府合作的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合作体制机制完善。
另外,相对浙江、江苏与上海间的接轨已比较深入,浙江与江苏两省间的合作目前还相对较弱,需积极通过宁湖杭产业带、沿湖发展带等战略平台的建设,强化优势分工与多元协调。
《上海金融报》: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规划》的出台,对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有哪些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刘亭:目前,长三角一体化还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各城市发展定位与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层次与增值能力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等等。
《规划》的出台实施,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将有实质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重点等,有助于缓解各城市在定位、发展方向与策略上的千篇一律;明确了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的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布局,可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水平;明确了需跨区域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门类与在相关重点城市的分工布局,以避免重复建设;明确要重点突破的自主创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并积极建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浙江省以《规划》为契机谋发展《上海金融报》:以“长三角区域规划”为背景,浙江民营经济有哪些新发展机遇?
刘亭: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规划》的出台实施,对民营经济的新机遇可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公平。民营经济在融资条件、市场准入等方面,将有较大改观。
二是市场一体化后发展空间扩大。民营经济创新、生存能力很强。目前,在上海、江苏的浙江民营企业很多。《规划》实施后,市场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浙江民营企业到上海、江苏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越,具有浙江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可能会加快。
三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将有大的提升。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集团发展较快,已占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近半壁江山,同时也出现了吉利汽车、阿里巴巴等新型民营企业。《规划》实施后,民营经济面对的竞合将加剧,民营企业将在制度现代化、规模集团化、业态多元化、领域高新化等方面加快发展。
《上海金融报》:《规划》对浙江资本市场有哪些推进作用?
刘亭:《规划》的出台实施,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将有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浙江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民间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浙江民间金融较发达,《规划》鼓励加快区域金融创新,将进一步加快民间金融发展进入“主流”,并将有助于缓解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有利于杭州、宁波、温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三个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各具特色:杭州将着力建设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将重点结合港口物流、国际贸易发展国际金融,温州重点是发展民间金融。
三是有利于非银行类金融发展。近年来浙江期货交易量约占全国的20%,外汇交易也占相当比重,同时在塑料(11900,-40.00,-0.34%)、茧丝绸等领域的远期合同交易上独树一帜。《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这些非银行类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中心。
四是有利于地方性金融集团的健康、壮大发展。
《上海金融报》:如何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整体考虑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
刘亭:近年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突出体现在:服务业发展迅速,近10年来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速比同期GDP快1.3个百分点,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在经济较发达省份中仅低于广东;石化、船舶、汽车、能源等高资金和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迅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组织化、现代化程度居全国前列。
但同时,也应看到浙江产业整体科技含量、增加值率等还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仍不强,外贸依存度过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在长三角一体化下,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近中期要着力抓好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高端旅游、文化创意四大领域。二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并有选择地抓好三大重点,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高新产业以及军民结合产业。三是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四是加强都市经济圈培育。就浙江而言,重点是与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经济圈培育结合起来。
同时,在长三角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需更加重视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的跨区共育。以船舶工业为例,目前江苏、上海、浙江分居全国前三位,江苏在配件上、上海在设计上、浙江在整船建造上分别有着比较优势,有着跨区共同培育世界级船舶产业集群的战略必要。二是新兴产业的跨区共兴。例如,在物联网的培育上,目前上海、杭州、嘉兴、无锡都有着一定的科研基础和成果,但离真正的产业化,特别是核心技术突破、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都还需四方加强合作,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抢占先机。
《上海金融报》:随着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不断迈进,浙江如何更好地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刘亭: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既要发挥上海的核心作用,也需加强浙江、江苏两省的支持、共建与分享。同时,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两中心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而浙江的金融服务、港口航运较为发达,很有特色,可以在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
具体有以下四点:一是支持和鼓励浙江金融机构主动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展资本、业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区建设,吸引金融机构总部的后台服务中心、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金融服务外包中心等落户浙江。特别要加快杭州全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与此同时,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全省港口联盟。此外,不断培育高端航运服务,并加大力度拓展梅山保税港区功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