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对策

2010-2-22 23: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内向性国际化的经验启示,而且也给中国企业外向性国际化带来了经验和启示。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中外企业之间要想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必须将对方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快速转化成内在的资本,形成企业内在的发展实力,进而在中外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双方的整体实力。实践证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仅仅依赖订单加工的企业无法逃脱倒闭的厄运;只有那些战略长远、创新能力强、具有产品优势的企业才能够在“大浪淘沙”后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欧盟一些国家或企业认为中国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惯于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善于模仿和假冒。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要以创新的形象强势进入国际市场。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一是要积极吸收高新技术。二是改革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价值实现的机制。
品牌国际化决定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品牌可以增加企业或产品的市场价值,它直接向顾客传达着产品的属性、顾客利益、消费者价值观、展示消费者个性。有影响力的品牌有很高的顾客满意度、市场知名度,有很高的品质,是具有高价值的资产。在国际市场中,中国企业获得品牌的途径可以采取买品牌、创品牌、共建品牌三种方式。
二、加强渠道管理
渠道管理包括融资渠道、营销渠道及社会渠道。一是要加强融资渠道管理。中国企业可以吸取欧盟企业的经验,在国际化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渠道或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以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营销渠道管理。首先要吸引和选择分销商,并确定具体分销商条件;其次设计分销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定期的分销绩效评估;第三要进行分销渠道的风险预警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规避与控制。三是要培养企业的社会观念。培养企业的社会观念是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好途径,也是宣传企业、赢得顾客的好机会。服务社会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最好的促销手段。
三、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一是加快国际跨国文化管理的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现在不缺一般的语言交流人才,也不缺一般的海外高学历或有海外工作背景的人,而是缺乏那种能带领中国企业深入国际市场、能够与那些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并能获得发展机遇的人才。二是合作伙伴的绩效评价。建立合作伙伴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制度。学习成熟跨国公司做法,一般首先进行市场考察与分析,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潜在收购目标综合数据库,主动搜集可能的合资或收购目标信息,而不是单纯依靠投资银行;同时确定科学的收购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市场前景、潜在合作效应、财务优势、管理能力以及广泛社会关系等,并进行科学估值定价。三是发挥中国商协在海外的作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会遇到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商务协会出面进行协调。一方面要借助驻华商协会等经济团体在促进中国企业与他们本国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商协会自身的有效渠道,缩短中国企业进入特定国际市场的时间,减少前期投入,为成功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国商会走出去积极与外国商会沟通,及时交流在协调企业关系、政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看法,及时消除一些不应有的误解和障碍,积极协助提高企业合作中的绩效。
四、提高物流管理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物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30个海港中,中国拥有8个,发展势头超越全球任何其他市场。但从长期看,一方面必须要加强海港软件建设,包括运营机制、服务能力等。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北京土地成本的上升和土地供应的稀缺,其周边的卫星城市将成为投资的另一种选择;同时,伴随国家开发西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东部地区资源成本提高,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成本优势显示出来,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物流设施还满足不了需要,因此,继续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显得非常重要。二是提高国际市场物流管理能力。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合理流动与交换,其过程需要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在准确的时间和准确的地点将货物从卖方送达买方。国际物流环境差异性大,包括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方式等,它要求企业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国际物流还面临许多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等,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警能力,能够规避风险,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此外,还要培养企业的风险意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外部风险的了解,缺乏对目标国人力资源法规、媒体态度、政府监管、工会力量、政治因素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了解,既可导致因过于谨慎而错过投资机遇,也可导致因忽略风险带来严重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应该组建风险管理团队,引进能评估风险的海外专门人才,并借助合作伙伴建立海外市场的人际关系,搞好社会公共活动,如建立有效的劳工、媒体和公共关系策略;与此同时,重视和发挥业务伙伴、中国政府海外机构在了解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