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命题:调结构提效益转方式
2010-2-19 0:0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总结过去,四川经济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结构的低度同构、结构失衡已成为阻碍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痼疾。在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实现以后,2010年以后的四川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展望2010年,四川经济要继续打好“西部牌”、“资源牌”、“市场牌”和“重建牌”,在高增长的同时加大“调结构、提效益、转方式”力度。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处于奠基期。2010年,国内外的环境与条件好于上年,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为四川经济上水平、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四川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2010年经济工作要“爬坡上台阶,蓄劲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首先,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特色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张,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开辟了许多新的投资领域,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中央西部大开发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又根据四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落后的实际,加大了对四川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农村等方面的投入,加大了弥补过去的历史欠账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投资力度。其次,四川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高度重视项目规划,储备了一大批拟上项目。第三,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迅速恢复与重建,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设立的灾后重建基金和相关省(市)对灾区进行对口支援将继续发挥作用。第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冲击,中央推出了近3年要增加投资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其中就有1万亿元投到四川灾区,投资规模是空前的。这为四川未来的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遇。第五,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态势更趋强烈。随着西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物流设施建设的加速,将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企业转移,其中包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基地向西部转移。第六,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作为西部大开发前进基地的四川将在这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投资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基于上述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四川确定了在未来2年左右时间内,实现完成投资3万亿元规模的目标。这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投资总和。同时,2010年伴随“家电下乡”等一系列刺激政策实施,城乡群众收入增加等对消费的拉动;四川省出口的产品错位与市场错位的比较优势等因素的协同,完全可以有效地支撑四川省2010年10%甚至还要快的经济高速增长。
展望2010年,四川经济虽然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外需还处于萎缩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回升主要还是依赖政府和大型国企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从改革自身的要求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四川经济一直延续着发展粗放、结构失衡的强大惯性。资源、市场、环境再也不能支撑传统的产业结构与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的低度同构、结构失衡已成为阻碍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痼疾。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转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2010年四川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以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来“调结构”、“转方式”和“保民生”是四川2010年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及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四川目前良好的经济形势不仅无法延续,被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所掩盖的经济问题可能会凸显出来。因此,2009年保增长的目标实现以后,2010年以后的四川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根本上说,只有深刻把握了“调结构、提效益、转方式”这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命题,我们才能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政治、文化、社会的各项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运作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谋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社会财富分享于广大人民的经济制度。
在“调结构、提效益、转方式”的过程中,四川要做到六个“必须”,即: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节能减排的新兴产业;必须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转变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必须要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关注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必须注重民生的改善。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