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2010-2-17 22: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关于湖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克难攻坚、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努力克服和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主要经济指标均圆满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13.6%;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50.1亿元,增长20.5%;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分别实际增长9.5%和9.3%。 
    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95.4亿元,增长36.2%,拉动生产总值增长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70%。中央投入力度加大,累计安排我省各类建设资金360亿元,其中中央新增投资125.3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2亿元。金融支撑发展的能力增强,全年新增贷款2527.6亿元,企业直接融资442.2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136.8亿元,企业上市融资62.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重点建设加快推进,176个省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50亿元,投资总额为近五年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21.1%。 
    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积极推进。12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启动实施,千亿产业新增轻工、旅游,达到7个。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海外并购,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大,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进入国家专项。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年度计划。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启动实施,粮食总产达600亿斤,连续6年实现增产;种养结构不断优化,生猪出栏、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和5.6%。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长株潭生产总值增长14.5%,“3+5”地区增长14.1%;湘西地区增长12.7%,比2008年加快1.7个百分点;湘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6%,快于全省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提速,4个进入全国百强县,17个进入中部百强县。全省城市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获省人大审议通过,湘江流域治理进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总体及专项改革方案陆续出台,10大改革全面启动。签署部省共建协议30个。3个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落户试验区。长株潭通信实现并网升位、同城收费,“3+5”城市群整体纳入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城际轨道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内资分别增长14.8%、17.3%,新增承接项目2054个;对接央企新增10户、39个项目,涉及金额1808亿元。 
    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各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1212.9亿元,同比增长22.3%,为民办实事34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万人。社保力度明显加大,各项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有力推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16万人,建成廉租房9.9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5万户,安置洞庭湖上岸定居渔民5600户。 
    二、2010年经济发展环境的判断和把握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严峻,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上来,准确把握发展态势和政策取向,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更高起点、更新层次上谋划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把握五个方面:一是今年形势总体好于去年,但仍然极其复杂。二是增长目标与去年持平,更加强调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三是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投向更加突出。五是强化“三农”和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 
    三、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体要求是: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人均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是: 
    1、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12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实施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有规模、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试点,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尽快研究出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规划,重点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制定相应支持办法。坚持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建成先进储能材料研发中心、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省超算中心等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调整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着力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一是扩大有效投资。确保完成投资9400亿元左右。交通,重点加快38条续建高速公路建设,新开工国省干线改造2480公里,新开工长昆客运、黔张常、怀邵衡、荆岳等铁路,加快湘江长沙航电枢纽、黄花机场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电力,抓好一批电源点建设,加快开工建设益阳桃花江核电项目,建成铜湾等5个大中型水电站,加强湖南主电网、城网建设,继续实施农网改造。水利,重点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四水”流域沿岸城市和35个山丘区县城防洪堤建设。城建,重点加强地级市主干道及快速环道建设,全面完成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信息,重点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和农村互联网建设。民生,重点推进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广电村村通、保障性住房等建设。二是激活民间投资。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保险和文教卫生等领域。深化银企合作,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支持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努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加强项目基础工作。谋划、开发、储备一批带动作用明显、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笼子。加强前期工作保障,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力争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是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重点提高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两大群体的收入水平。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大救济解困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消费政策。继续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促进住房消费等政策,扩大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以及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试点品种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管,优化消费环境。三是加快培育消费热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引导促进汽车消费,发展提升旅游、文化、信息消费,扩大餐饮、休闲、健身、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引导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4、着力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粮食连年丰收的好势头,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全面实施新增46亿斤粮食产能规划,重点抓好52个新增粮食产能项目县的粮食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抓好优质种苗工程、生猪标准化养殖、油茶主产县基地等项目,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加强洞庭湖和“四水”治理的同时,着力抓好25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处大型灌区渠系配套和20万亩骨干山塘清淤扩容。继续抓好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三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稳定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扶持100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引导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5、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推进长株潭和“3+5”城市群建设。抓好“3+5”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17个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尽快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全面完成世行贷款项目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任务。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率先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使试验区成为“两型”技术的孵化地、“两型”产业的集聚地。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鼓励大胆创新、率先突破。二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抓紧研究西部开发“两个延伸”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统筹财政、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资金,加大对湘西地区开发的支持和推进力度。继续推进湘南地区开放开发,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带。促进老、少、边、穷、库区加快发展。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有计划、有步骤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6、着力推进重点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全面推进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认真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年度改革试验行动计划和专项改革方案,积极推进“两型”示范创建,初步建立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框架,率先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化,全面完成试险区第一阶段改革建设任务。二是积极推进重点专项改革。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实施方案,开展医保城乡统筹、门诊统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继续化解乡村债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三是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稳定发展对外贸易,鼓励传统优势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促进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交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境外投资领域,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 
    
7、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实行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公共投资带动就业,以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以创业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二是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实现工伤、失业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研究制定城镇老年居民参加养老保障的补助制度。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工作,探索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联动机制。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巩固洞庭湖区渔民上岸定居解困的成果。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等专项重点计划。加强基础教育,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好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每个县重点办好1所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着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8、着力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年底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落实人员、经费保障,深化重大课题和总体思路研究,组织好相关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创新规划理念,强化衔接协调,确保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项目布局、政策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坚持开门办规划,为专家咨询论证、群众建言献策、社会广泛参与创造更为便捷有效的通道,增强规划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