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 外贸企业拼核心竞争力
2010-2-10 22:5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上周二,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收于10296.85点,与去年3月6日的6470点相比,整整攀升了3800多点;国际石油价格也从前年12月29日的34.92美元/桶,升至本月2日的77.19美元/桶……仅仅一年多时间,国际市场似乎由冰冻期迅速步入暖春时节。遭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上海外贸企业,真的迎来大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吗?
国际市场回暖充满变数
据上海海关和市商务委统计,去年本市外贸进出口2777.3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9%;其中出口1419.14亿美元,同比下降16.2%。尽管降幅与同期全国平均降幅基本相当,但金融危机对申城外贸和企业的冲击还是相当猛烈的。
以内资外贸企业为例,去年全市新增3718家,比前年少492家,降幅11.69%。去年,申城当年有进出口业绩的内资外贸企业12074家,虽比上年增加6.66%,但进出口额909.4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7%。由此可见,去年上海有进出口业绩的内资外贸企业数尽管有所增多,但进出口总额和平均每家企业的进出口额却出现了滑坡。
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后,国际市场开始缓慢复苏。不过,各国政府强制干预后的经济复苏与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上升并非同一回事。由于引发金融危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断言世界经济已全面摆脱衰退并进入周期性复苏,还为时过早。1月20日,世界银行发表《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金融危机最糟糕阶段虽可能已经过去,但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市场前景充满变数,并告诫必须警惕陷入二次衰退和出现新一轮资产泡沫的可能性。
几天前,申城两家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负责人告知记者,去年这两家企业外贸出口分别同比下降56%和4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仅去年1月至11月初,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10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额超过116亿美元。去年1月至11月,美国发起各类贸易救济案50宗,其中超过一半针对中国,仅轮胎特保案和输油管反倾销反补贴案,涉案金额就达50亿美元。去年欧盟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案7起,占当年欧盟对全球新立案件总数的58%,而今年欧盟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上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提出“在今后的五年内,将美国出口增加一倍”的明确目标,表示要调整美国的整体对外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模式,认定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是拯救美国经济的有效出路。这是一个重要信号,需求不振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因此更加激烈,包括上海在内我国外贸企业的未来生存将更为艰难。
现有外贸生存方式难以为继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多数外贸企业遭受重创,不必说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即便是工业外贸企业、民营外贸企业和外资外贸企业同样如此,只是出口降幅有些差异而已。就上海而言,国企、民企、外企去年外贸出口分别同比下降21.18%、16.27%和14.63%,其中国企降幅最大,民企和外企稍好些。
表面上看似乎各类外贸企业日子都难过,进出口都下降,但在其背后,却有很大不同。近日记者采访的一批企业中,有些企业进出口额虽减少,但销售利润率却上升了。如某大型国企去年进出口同比下降8%,但利润增加5%。本市远郊某私营服装厂,去年出口270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0多万美元,但利润却猛增50%。不过为数不少的一批企业,日子却过得很艰难,不仅进出口减少,连给员工发工资都很吃力,而倒闭或暂时歇业的企业则更不要说了。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为什么外贸企业的生存状况差异如此之大?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民认为,问题出在一些外贸企业不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及形势的变化对自身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而是以不变应万变,抱着所谓的“传统”外贸生存方式不放,这就很难维持长久。
什么是“传统”外贸生存方式?其实就是外贸行业内的通行说法:买单。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外贸生存方式,即既非自营出口(指买断商品出口,风险由外贸公司承担),也不是真代理出口(即外贸公司仅收取代理手续费,不垫付资金,不收取出口退税额,风险由委托方承担)。这种比较常见的外贸生存方式,很容易被不法人员钻空子骗取出口退税,而使外贸公司蒙受损失。据悉,近年来被卷入此类诉讼案的外贸企业,无一逃脱败诉命运。当然,利用买单从事骗税等勾当的外贸企业毕竟是少数,多数买单企业主要目的是通过保持或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维持企业表面的辉煌、养活员工、争得银行贷款和出口退税,尽管出口代理手续费仅为出口额的0.8%-1.5%甚至更低,赚不到钱且风险很大,但一些企业仍然硬撑着,而金融危机寒风袭来,这种生存方式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今后的日子将更加难熬。
另一种见怪不怪的现有外贸生存方式是外销员的单打独斗。10多年前上海外贸企业普遍推行出口承包制后,一些外贸企业内部原有的工作机制被外销员个人承包制所替代。表面上,一些外贸公司是个整体,但实际上已成为单打独斗外销员的集合体。正如兰生集团副总裁戴志伟所说:现在的外销员实际是单干户,很少有经营战略。试想,一家企业甚至一个部门,没有发展目标,各吹各的调,相互盲目竞争,力量抵消,如此外贸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生存概率能有多大?
生命线: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上海在内不少地方外贸行业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出口订单向部分外资、民营企业集中,呈现一些企业忙不过来而一些企业业务日渐减少的景象。订单多的企业,大多专业加工能力强,且基本上为生产型企业,而专业性差的贸易型企业日子普遍不好过。这一新现象传递的重要信号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外贸发展环境 “春暖花开”时节,譬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数年里,绝大多数外贸企业有着足够大的生存空间,而外贸进出口的普遍 “水涨船高”,掩盖了企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而危机袭来国际市场需求 “退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生产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技能 (包括技术、管理等)以及相关资源 (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品牌资源、企业文化等)组合而成的综合体系。核心竞争力又是企业独自拥有且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一种生存能力,这种独特能力可为企业自身和客户带来持续稳定的利益。
申城一家由国有外贸公司转制为混合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去年尽管出口同比下降1/4,但利润总额却有所增长,即出口利润率上升1/4。是什么原因使这家大企业在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获得如此成绩呢?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原因是该企业具备了独特的三种经营模式,即前店后厂模式、 ODM模式和OBM模式。前店后厂模式是将外贸功能与生产制造功能融为一体,因而有效降低了出口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 ODM模式是延伸出口产业链,把出口产品的设计、测试、技术研发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取得出口1美元货物赢利1.2元人民币的良好业绩; OBM模式是十年磨一剑创立自主品牌,去年该品牌产品销售额比上年猛增6成。
增强核心竞争力,巩固并拓展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其道理并不深奥,但做起来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传统的力量太强大,要想改变,不简单,更难的是得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独门利器。不过,如果自身不努力,外贸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呢?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