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速”提前20年实施 公路建设奇迹

2010-2-1 12: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新开工高速公路33条、3072公里,通车里程已达2227公里。两年高速公路总投资2543亿元,超过了前16年的总和,这在湖南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全国范围内也独一无二,创造了令人惊羡的“湖南高速现象”。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弯道超车、科学跨越的一大亮点。有专家更是把高速湘军创造的这个奇迹命名为:“湖南速度”。 
   然而,在“湖南速度”的背后却闪耀着湖南党政领导的政治智慧和开拓精神,也体现了全新的湖南高速管理团队的大胆探索和艰辛奋斗。 
  发展奇迹:湖南高速规划提前20年实施 
   陈亚莉,湖南岳常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一位来自“高速公路建设大省”河南省交通投资集团的技术型专家,也是目前该省惟一一个跨省建设高速公路的总经理。 
   从她的视角看湖南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通车总里程排名全国首位,而陈亚莉是为数不多的全程见证了河南高速公路发展的技术专家;她现在主导的项目,是湖南省高速公路“五纵七横”的第一横,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全国排名首位的高速公路大省建设方阵中,转战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一线,陈亚莉从两省的对比中,亲自感受到了“湖南速度”的魅力。 
  “2007年,我刚到湖南时就了解到,湖南的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已经遍及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当时就预感到,湖南一定会在中部六省中迅速崛起,但没有想到的是,速度会有如此之快。仅仅两年时间,当时还只是挂在纸上的规划,到今天很多已经变成了现实。如果没有思维前瞻的决策先行与未雨绸缪的项目储备,要实现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与陈亚莉作为一个业内人士的看法相呼应的是,作为一个学者,湖南大学经济学博导张玲,则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描述了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的催化作用。张玲认为,2005年前湖南无一个千亿产业,短短四年过去后,湖南的千亿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6个,“这一经济现象说明,湖南高速公路的畅通打通了经济的大动脉,经济活则满盘活。没有高速公路的畅通是不可能出现‘湖南弯道超车’的。” 
   张玲说,6大千亿产业集群中的机械制造、旅游产业、文化等产业,没有一个不依赖高速公路的畅通。产品的运输,游客的通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路,而现代路的主体就是高速公路。2009年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5亿元,增长29.1%。现代物流则成为新的增长点,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910亿元,占GDP的7.04%。“可以说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成就了湖南经济腾飞。” 
  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南高速公路原有规划至少提前了20年实施。这让不少长期关注高速公路建设的专家学者大跌眼镜,他们惊呼,湖南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高端决策:未雨绸缪的前瞻眼光与决策勇气 
  湖南高速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湖南富民强省大业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在“湖南速度”的背后,是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知行合一的“湖南信心”在起关键作用。 
  有着交通部长履历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比别人更能体会交通建设对促进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2005年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调整“十一五”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将2012年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和通车里程计划由原来的3500公里增加到5800公里,这样的大手笔、大决策、大改变,决定了“湖南速度”的战略方向,带来了“湖南信心”的源头活水。为了尽快促进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作为省委书记的张春贤,还多次前往北京,与有关部委进行协调,亲自过问项目的进展情况,而在一线建设工地上,人们也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 
  张春贤曾说,“湖南高速公路是重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服务业,是重要的服务窗口,既代表交通形象,又代表了湖南的形象。”“今后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要眼光长远,思维前瞻,不断开拓建设思路和创新管理模式。”省委书记的高瞻远瞩,为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划下了宏伟蓝图,打造了“湖南速度”的核心原动力。 
  曾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周强省长履新湖南后,对湖南的高速公路建设倾注了大量精力,他与张春贤书记一起,对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定调子、听汇报,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并多次与国家发改委、交通、国土、财政、银行等部门的领导沟通,以赢得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周强多次作出具体明确的指示,并与省直厅局签订军令状,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高速公路建设一路绿灯。 
  在2008年6月4日召开的一次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周强强调,“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加速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为实现全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在这次会议上,周强表示,全省13个市州要与省会长沙以高速公路连接,“抓好项目开发、储备更多的项目,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提到湖南高速公路的超常规发展,于来山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亲自担任高速公路建设的总指挥,几乎是逢会必讲高速公路建设。 
   在市州有关领导和省直厅局有关负责人的印象中,每隔半个月,于来山便要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为了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他多次带队赴京汇报,争取支持。 
   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领导同志,个个关注“高速”,为高速公路建设排忧解难、出谋献力。 
  时间回到2006年的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这次会上,“一化三基”作为战略思路,被确定为实现湖南富民强省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加强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一化三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被写进了有关政策纲要。 
  重大使命:两年开工33条高速公路的胆识 
   万事俱备,东风劲吹。 
   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给全省人民带来了无限期待,也给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者发出了总动员令。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陈明宪,是闻名全国交通系统的一大奇人,作为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同时也是一位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交通将帅。 
   “做事情就得拼命,要豁得出、霸得蛮。”这位对湖南高速发展推波助澜的“大帅”,既思维严谨,又魄力惊人,他说:“在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中,湖南交通人将全力当好先行官,湖南高速人要成为急先锋,为湖南的经济发展开道。” 
  他明确提出,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好中求快”,他提出的四个具体要求,包括强化安全质量管理,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建设环境,这在后来都成为各个项目公司的工作理念。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吴亚中,则向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者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我们今后建成的高速公路要符合建设精细优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的要求。” 
   所有的目光最后都聚焦到了长沙市远大路一栋普通的办公楼,这里是湖南省高管局的工作驻地。在十一楼会议室,记者发现这里的陈设朴素而简单,显然与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庞大经济实体不相称,但走进这个多少显得有些简陋的会议室,你很快就会被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磁场所震撼,以为自己走入了一个被智慧、激情与活力围绕的战地指挥中心。在会议室的正中央,赫然在目的是湖南高速公路的布局图,而整个会议室墙上张贴的都是每个项目的规划图和进度表。 
  对于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省高管局局长冯伟林来说,这里就是他指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前线司令部”,规划图和进度表就是作战指挥图。 
   这样的图表,同样挂满了冯伟林办公室的墙上。而在冯伟林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还有一幅他特制的高速公路分布图。 
   冯伟林强调,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这场历史战役中,自己就是一个“急先锋”。在刚刚召开的局党委学习中心组务虚会上,冯伟林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负重奋进、共克时艰,充分发扬“5+2”、“白+黑”、“晴+雨”、“好+快”的精神,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勇创业绩。把湖南高速建成“一流的现代企业、一流的融资平台、一流的发展模式、一流的品牌效应”。 
   据了解,到2012年,湖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5800公里。届时,湖南92%的县市区将在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21个出省通道将全部打通,湖南作为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凸现。 
  硕果摇枝:“湖南速度”拉动数千亿元内需 
   40岁的潘玖华是冷水江禾青镇杨坪村人。这个普通的村民便是“湖南速度”的直接受益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他一直在深圳打工达15年之久,每年要为家乡带回数万元不等的存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他所在的工厂裁员,他和很多老乡一夜之间全部失业。 
  然而,回到家乡后,他意外地得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因为,娄底至新化的高速公路修到了他的家门口,而跨资江大桥的建设工地就在他家附近。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很快就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建设者。 
  据当地政府介绍,像潘玖华这样的返乡农民工,仅杨坪村就有218人,通过挖砂石、搞运输等等,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 
  村民潘润初为此还写了一首打油诗,描述自己的喜悦心情:“焊花伴着雪花舞,灯光映红工作衣,月亮存疑星纳闷,为何忘了把家归……” 
  当然,人们还可以从一些更为直接的数据,感受到高速公路建设对其他产业的强大“拉力”。据测算,目前全省40条(段)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3702公里),总投资为2562亿元。分别带动钢材、水泥、工程机械等相关产业960多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00多万个。 
  “以上数据仅仅只是修这些路直接消耗所带来的‘内需’产值,而更大的带动作用,还体现在间接为这些基础产业提供配套与服务的更广阔的其他产业上”,湖南省高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据专家测算,每1元钱的高速公路投资可以带动社会总产值4元,每1公里高速公路约需1000个劳动力。“按这个倍率去框算,3702公里高速公路2562亿元投资,可拉动相关产业总值10000亿元左右,带动内需数千亿,直接产生近400多万个劳动力就业,间接产生5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历史担当:实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 
  2010年1月6日,韶山。湖南省高管局系统务虚会在这里召开,从全省各大“战场”上暂时撤下来的“指挥员”——全省所有在建高速公路和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悉数到会。 
  在召开务虚会前,冯伟林意味深长地带领全体与会人员,前往毛泽东遗物馆参观。在年底工作压头的情况下,将各路建设大军的领军人物带到一个博物馆参观,几乎所有的干部在参观后,都明白了局长的良苦用心。 
   “一代伟人的清贫和廉洁让我们震撼”,在第二天召开的会议上,冯伟林一语破题。他告诫所有干部,要处理好业绩与廉洁的关系,要一门心思想工作,谋发展。 
  “我们在2009年叫响了‘湖南速度’,但‘湖南速度’不是以牺牲‘好’为代价的‘快’,而是‘又好又快’,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快’的发展。”冯伟林说,“没有质量的速度是没有支撑的规模,是充满危险的速度,最终会毁于一旦,前功尽弃。”“这两年很平安,没有一起质量安全事故,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抓得紧,但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 
   为了解决超速发展带来的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湖南省高管局在2009年初启动了一个超常规的“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培养提拔干部,为保证建设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省高管局人事处处长靳勇介绍,自2008年以来,局系统调整处级干部120余人次,提拔调整科级干部420余人次,最近的一次人事调整,共有118名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2009年年初则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92人,被充实到高速公路建设第一线。 
   这种“以人为本”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内部人才的使用上,也体现在对于每个老百姓利益的尊重上。 
  共建基金,是吉怀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创立的一个模式,将基金筹措的资金划拨到沿线地方指挥部,有效解决了施工单位多,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湖南岳常高速公路则先将征拆款打到地方指挥部账上,“只要谈好了标准的,都实行先付钱,后签合同的办法,将征拆工作前移,切切实实让利于民。” 
  为了营造路地和谐的征拆环境,新溆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实行“先讲感情,后讲原则”的征拆方略,最大限度地赢得地方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公司经理魏刚表示,他们将在新化和溆浦两个县各选择一个山区学校实行定点助学,每个学校保证资助20万元助学金;各选择2至5个沿线贫困家庭进行定点扶贫,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量,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持。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收官“十一五”,布局“十二五”。在天时、地利、人和三元素的共同作用下,湖南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正在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书写出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传奇色彩的高速公路建设新篇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