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企业:不变的市场主力军
2010-1-6 9: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 范云兵
2009年的冷链物流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也必将是2010年发展的重点。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从事食品生产、运输、销售的经营主体达到354.68万个,其中成规模的肉类食品厂2500家、速冻食品厂2000家、冷饮企业4000家、乳品企业1500家;药品流通企业13万户;花卉流通企业5.5万个。而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形象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北京的快行线、天津的康新、山东的荣庆、上海的锦江、重庆的雪峰等。
易腐食品加工企业:造势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受冷链物流市场迅速扩大的是易腐食品的源头——加工企业。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年增长率大约在8%,其中肉类产量为6000万吨、年增长率为5%;速冻食品850万吨,年增长率为20%以上;冷饮业150万吨,年增速为7%;乳品业800万吨,增速为30%;水产品4400万吨,每年增长4%。为了分享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众多的易腐食品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市场占有率。
最为直观影响消费者心理的是宣传。这方面,双汇可谓是行家里手。在近日召开的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双汇集团以1.8亿元中标《新闻联播》后标版7.5秒全年时段,在食品类(不含酒、乳品和饮料)行业中位列第一。而双汇的老对手雨润集团,同样是在2010年1~2月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首条广告位争夺战中,与中策橡胶争得不可开交。蒙牛以4489万元夺得《天气预报》与《焦点访谈》之间广告时段的第一选择权。而在“上半年电视剧特约剧场”竞标中,蒙牛最终以2.039亿元笑到最后。分析人士称,蒙牛的这一中标额应该是2010年央视广告招标单项最高广告额。三全、思念等更是推出超级明星强档广告。
记者观察:不可否认,“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些广告将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易腐食品的质量才是其占领市场的根本。像先后创造品牌奇迹的“三鹿”、“冠生园”等,都是在食品质量问题上没有下足功夫而轰然倒塌。
传统冷库企业:改制
目前,国有大型企业在我国冷库容量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据了解,我国大型国有冷库大部分都是20世纪60、70年建立的,更多的是起到组织商品,特别是肉类收储待销,调控市场供求,平抑物价,满足人民需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消费品总体数量的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些设备、管理相对落后的冷库,其仅仅承担仓储职能的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于是,传统的仓储性冷库纷纷改制,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据北京二商集团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副总经理袁浩宗介绍,1997年以后,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和市场突如其来的变化,北京二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发展压力,作为公司“生命线”冷库经营显现出滑坡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使企业抢占商机,快速发展,就必须让冷库在承担国家储备职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流通起来。于是,公司确立新的效益增长点,果断提出“以市兴库、以库养市”的发展战略,投资3000余万元,兴建了新的西南郊肉类水产品交易市场。
2004年12月,二商集团东方友谊冷链物流事业部正式成立,专注于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与效率,为客户提供集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咨询、仓储管理、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资讯服务等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我们的战略是走差异化路线,避开与相对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目前我们在北京的熟肉城市配送,已经占据60%的市场份额。”袁浩宗说。
记者观察:转型使传统国有冷库再一次增添了活力。但是,传统冷库的转型要有巨额的资金作为后盾。因为,原有的基础设施需要改造、管理队伍需要输血、管理理念也需要更新。
最为关键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冷库的地理位置已经由原来的郊区变为现在的市中心。如何解决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交通压力,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批发流通企业:扩张
批发和流通企业是2009年冷链物流市场不折不扣的主角。而扩张绝对是其发展的关键词。
一些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抓住冷链物流发展的良机,纷纷上马大型的冷库项目。在华中,投资10亿元的武汉白沙洲冷链食品大市场2009年底落成,一期6万吨低温冷库投入使用,年冻品交易量大约180万吨;二期4万吨低温冷库和2万吨保鲜库将于2010年落成,将大大提升武汉冷链食品加工冷冻、储藏、运输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西南,重庆万吨冻品交易市场扩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投资额为6亿元,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拟扩建低温冷库6万吨,改造冷库2万吨。扩建工程于2011年竣工后,该市场将成为西部最大的低温冷藏物流中心,低温冷库容量将达到10万吨,市场交易额将突破150亿元。在华北,北京新发地即将投入使用的7000平方米交易大厅,进一步扩大了北京冷链物流中心的中转能力。配套的万吨冷库除了发挥储存的作用外,还将成为各种冷冻海产品的中转站,集冷冻储存、物流运输等集散功能为一身。
相比之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冷库项目的建设显得有些被动。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几年前花大手笔自建了冷库项目,其冷库容量已经达到了5.6万立方米。“其实我们不希望自建冷库,这样成本会很大,但是我们租不到合适的冷库,只能自建。”快行线董事长刘陪军告诉记者。
其实,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扩张更好的体现在合作方面。傅瑞物流的张霁海就曾提出冷链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削峰填谷”。当时,快行线的刘培军对此很感兴趣,因为傅瑞物流的主要业务是冰淇淋,快行线的主要业务是速冻食品,两个企业的旺季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冬季,正好互补。若双方合作,既可以提高车辆使用率,又可以提高车辆满载率,正好是双赢。于是,双方在2009年10月达成合作协议。
2009年8月,北京傅瑞物流与寰亚快运签署医药(疫苗)冷链配送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医药(疫苗)冷链空陆联运的物流链条。实际上,在此之前,傅瑞物流先后与嘉里大通、上海民航快递、广州民航快递先后合作,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在空陆联运冷链医药(疫苗)配送物流领域汇集了坚实的客户群。
与此同时,以北京市内学生餐饮的低温冷藏配送业务为合作契机,傅瑞物流与上海交荣冷链物流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展开逐步深入的合作。
记者观察:扩大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力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势互补、削峰填谷”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但是,这两种扩张模式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管理的滞后性。大量项目的上马必然造成管理人才的缺口,而合作则是两种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冲突与交融。
零售企业:渠道
得渠道者得天下。这是任何零售企业都认同的观点。超市的生鲜部也不能例外。因此,各大零售巨头都把渠道的占领当作生鲜销售的利润源。而国家实行的“农超对接”政策刚好为个零售企业的渠道之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农超对接”可以降低零售企业30%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各大超市纷纷建立直采基地。2009年4月30日,北京物美超市全面启动了其“农超直采”模式,即日起,物美在京的40多家主力卖场上架该超市自山东基地直接采购的果蔬产品。据物美超市公关总监富宇介绍,两年前物美开始在山东青州建立直采基地,基地直接与当地的农民对接采购,并将刚采摘的新鲜瓜果、蔬菜直接运送至北京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经检验后快速分拣、上架销售,从采购到上架整个过程在24小时内完成。
而当很多省市还在探索如何开展“农超对接”时,山东家家悦集团的“农超对接”之路已经走了10年。2006年,家家悦又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宋村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该中心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农超对接”更加方便与快捷。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参与“农超对接”试点的第一批企业在全国建立直采基地1000多个,家家悦占其中的1/3,总面积30多万亩,生鲜年产量50万吨。
当然,国际零售巨头的家乐福、沃尔玛等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契机。截止到目前,沃尔玛在中国13个省、直辖市建立了27个直接采购基地,面积直逼30万亩。沃尔玛中国首席运营官罗世诚透露,中国约有35%的新鲜食品因腐烂变质而失去价值,通过“农超对接”,果蔬的损耗大幅下降,超市、农民和消费者都能从中获益。
记者观察:零售企业在销售渠道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将决定其在业界的地位。尤其是生鲜食品,主要的竞争手段就是价格优势。问题的关键是,开辟一条渠道容易,而维护一条渠道才是超市工作的重点:怎么提高冷链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怎样提高参加“农超对接”农民的收益?这才是渠道拓宽的惟一方法。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