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企业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充满信心和期待

2010-1-4 13: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十年磨一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超过90%的货物进出口实行零关税。历史性机遇让江苏企业喜不自禁:真正“两条腿”走路的时代来了!
东盟10国和江苏经济有较强互补性,是江苏省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合作伙伴。2002年自贸区建设启动后,《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相继签署,结果是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经济融合加深,企业联系加强。统计显示,2002年,江苏省和东盟10国双边贸易额为68.8亿美元,如今,一个月进出口就超过30亿美元。江苏向东盟出口、进口的商品分别达到3800多种和2600多种。双向投资方面,东盟已成为江苏企业“走出去”主要目的地之一,到去年上半年,江苏省在东盟创办的投资企业超过2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亿多美元,而且实现了对东盟10国的全覆盖。
有专家分析,自贸区全面启动后,江苏省家电、轻工、彩电等传统产品的优势将在零关税中进一步凸显。2004年实施新一轮降税计划,到2005年5月底,江苏省对东盟出口电视机数量、价值就增长了31.3%和46.6%,打破了日本和欧美家电一统天下的局面。“自贸区启动,将释放贸易的扩大效应和放大效应”。无锡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徐惠娟说,“自贸区内国与国间实现了进出口商品零关税,使得那些本不具备优势的产品形成比较优势,进而从区外贸易转为区内贸易。”
自贸区的全面启动,更被江苏省企业解读为“走出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利好。业内人士说,绝大多数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其中,柬埔寨工人月薪在50美元左右,适合我们的纺织服装、家电、化工、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拓展。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直言,“我们企业真正用‘两条腿走路’的机会来了。”他告诉记者,1月3日上午,公司刚刚开会,主题就是如何把发展低碳经济和利用东盟自贸区机遇相结合。四年前,东渡在新加坡收购一家企业作为承接国际订单的平台,接着又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建立了5家工厂。徐卫民坦言,这样做,可以整合公司的研发技术优势、新加坡收购企业的品牌优势、加工基地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优势,以及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渠道优势。这一路径让东渡纺织获得成功,“去年,境外销售规模首超境内,达到3亿多美元,效益比境内好得多。”东渡纺织正在考虑新的战略定位:国内发展总部经济,主要做研发、销售及部分高端产品生产,而加工生产特别是中低端产品的制造环节全部转移到国外。
作为商务部批准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由红豆集团控股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也把自贸区启动当作大利好。有关人士说,目前,1平方公里启动区内10幢标准厂房全部建成,几家企业已经投产,前往考察洽谈的企业很多,其中不乏国外企业,今年上半年,已建成厂房将全部入驻。还有一所省内高校正酝酿赴西港特区设分校,为园区和柬埔寨培训技术工人,把江苏省与东盟经贸合作延伸到服务贸易领域。徐惠娟说,今后,江苏制造向柬埔寨、孟加拉国这样的最不发达国家转移将更加方便,既可以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又和我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所以,无锡企业已把东盟地区作为产业转移、规避贸易风险的首选地。不久前,一家柠檬酸厂就将市区项目转移到了泰国,总投资5000万美元。几家石油管道生产企业也在东盟密集考察,其中一家在柬埔寨购买了矿产。
当然,从百姓生活角度看,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也意味着更多实惠,如可以品尝到更多价廉物美的新鲜水果等。得益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的“早期收获”方案,江苏省“洋水果”批发价就下降了30%,比如泰国山竹、越南火龙果每公斤都不到10元。业内人士称,诸如榴莲、山竹、火龙果、红毛丹等“洋水果”的价格,也将有望进一步下降。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