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株洲市如何推进交通业科学跨越发展

2010-1-30 17:5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9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16周年纪念日,一个中国人民共同纪念的日子。     
  同在这一天,在与毛主席家乡湘潭市比邻的株洲市,两个大型交通项目——衡炎高速和时代大道也在同日竣工。     
  这两个项目,前者投资49亿元,直通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下的炎陵县,后者投资3.95亿元,更是一条直接通向毛主席家乡湘潭市的宽阔大道。     
  株洲的建设者们要以此告慰毛主席这位新中国的创立者,以此告慰那些跟随毛主席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人们。     
  值得欣慰的是,在株洲这块毛泽东同志当年布衣素食、徒步跋涉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核心区域,在这块曾经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的红土地上,一条条宽阔的大道正在迅速延伸,一道道全新的风景正在绘就。     
  又是江南春早时,满园春色关不住。2010年1月25日,我省首个厅市交通共建协议在省府长沙签订。省交通运输厅与株洲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株洲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商定,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富民强省目标为契机,合力推进株洲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表示,将加强株洲市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交通事业投入发展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保证资金需求,在土地、环保、林业、水利、文物等方面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在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交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这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战略合作,标志着株洲市交通事业好一个科学跨越发展的春天又要来临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今天,株洲的建设者们,正充满激情书写着交通事业跨越发展的宏大篇章,正满怀豪情追寻着株洲交通事业七彩斑斓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一:转折 
       
  告别历史尴尬开启新的征程 
       
  株洲,一个在近代中国才为人所知的地方,一个始终与“交通”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方。因此,“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名”几乎可以概括近代株洲所有的发展背景、发展特点。     
  早在上世纪初,人们就这样评价株洲:“水路运输南通北达,历史悠久;铁路运输三线交汇,近代莫先。”“开铁水联运先风,舶业、箩业一时称盛”。京广铁路南北穿行,湘江北去通江达海,曾经是株洲的骄傲,也为其他地方所艳羡。1928年,株洲建成第一条公路,更是开启了现代公路建设的新时代。     
  然而,旧中国战事频仍,国力不逮,株洲的交通建设始终举步维艰,至1949年,全市保有公路仅291公里,且均为砂石路面。直到建国后,株洲交通建设速度才明显加快,至1979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3049公里,为1949年的10.5倍。     
  尽管如此,直到上世纪70年代,株洲交通现状却仍然难脱历史的尴尬。号称南北通衢的株洲,这时却背负着“堵洲”的别名。“株洲到,汽车跳”,成为株洲人和经过株洲的人经常的调侃和无奈。公路的蹩脚,直接导致株洲货物流通不畅,有一段时间,号称“枢纽”的株洲,居然成为长株潭地区物流成本最高的地区。     
  是上世纪70年代末奔涌而至的改革大潮,才促成了株洲交通建设前所未有的大转折——      
  1986年1月,怀着“突破湘江阻隔,拓开进出市区道路”的夙愿,株洲境内第一座跨越湘江的特大型公路桥梁开工。1988年大桥建成,结束了株洲境内跨湘江无公路桥的历史;紧随其后,石峰、马家河、朱亭、建宁、天元等特大桥梁相继建成,株洲河西片区与河东片区历史性地融为一体。     
  “不修路,发展就‘冒得路’”!1989年3月,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莲易高等级公路在株洲开工,1994年底通车,一举结束了株洲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随后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公路株洲段的建成通车、省道1827、1825等株洲城区出口道路相继建成通车,极大地拓展了株洲对外联系的公路通道,株洲铁、公、水联运的格局雏形渐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株洲市按照“打造主骨架,改善干支网,提高等级率,扩大覆盖面”的思路,经过10余年努力,形成了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G106、G320等4条国道为主干线,S211等7条省道为主骨架,近300条县乡道路为支线、农村公路深度通达的公路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公路交通面貌大为改观。     
  近代史上,水运曾是株洲中短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对促进株洲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末,从株洲上至衡阳可通100吨船舶、下游可通500吨级船舶,渌水、洣水通航条件都有很大改善,株洲港、铜塘湾、白石港港区先后开辟,株洲港成为全省八大港口之一。为遏制在铁路公路竞争面前地位下滑的态势,保持水运优势,上世纪80年代,株洲先后完成了湘江株洲段航道整治和铜锣湾疏浚工程,90年代以后,铜塘湾卤水码头扩容工程和白石港500吨级、永利港千吨现代化港区先后建成投产,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株洲航电枢纽等水运设施的相继落成。目前,株洲水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水运复兴迅速,以湘江千吨级航道为主通道,从株洲上溯衡阳、下至岳阳入长江的439公里Ⅲ级航道已全线贯通。     
  无疑,从自身来看,这些发展是迅速的,这一转折是明显的。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株洲交通其实仍然处于紧追慢赶的状态。到2007年底,作为全省开建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地市,株洲市保有高速公路里程却只有113公里,排在全省第8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株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尴尬的局面。     
  株洲交通,还需寻求新的突破。     
  抢抓“两型”机遇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二:跨越 
       
  抢抓“两型”机遇实现重大突破 
       
  2008年9月18日,省委、省政府宣布,正式开工建设长沙芙蓉大道延伸和红易大道,并将其定位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由规划阶段转向项目实施阶段的首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芙蓉大道和红易大道是连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核心地段的“人”字形城际快速干道。红易大道株洲境内全长15.3公里;其中,城外路段9.7公里,起自长株高速公路连接线与莲易高速公路交汇处的田心立交,终于株洲与湘潭交界处的青塘。该段公路是株洲北接长沙、西连湘潭的重要通道,株洲市将其定名为“时代大道”,按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80公里。城内路段田心立交至红旗立交5.6公里,称为“红旗路”。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开篇之作,红易大道株洲段时代大道,无疑是株洲市交通建设跨越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开工到竣工,这条大道仅仅只用了短短460天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2009年,株洲市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年度投资总额的10%,同比增长80.6%,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三十五个百分点,创历史之最。     
  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时期,株洲交通建设的目标是尽快实现“外联内通”,全力构建内成环、外成网、环网相连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全面提升株洲交通枢纽地位。     
  “两型社会”建设,成为株洲市交通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新的推动力。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后,株洲市凭着敏锐的目光,立即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     
  “半年时间内必须拿出适应株洲交通‘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出来!”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株洲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株洲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县县通高速,市到县2小时、县到乡1小时”和“村村通水泥路、通客班车”的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九纵十六横”公路骨架、促进“一江两水五港区”水运开发、构建“六站六园二中心”客货站场体系的重点项目。     
  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株洲市要“跳起来摘桃子”了。     
  作为公路现代化标志,高速公路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地方交通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株洲拥有高速公路的状况到底如何?“可以讲,2008年以前株洲市没有一条真正的高速公路,株洲最需要一条南北纵向的高速公路‘轴心’——京港澳高速公路只在株洲版图的最西边轻轻飘过,沪昆高速公路只在株洲市的最北边一擦而过,在建的长株高速公路也仅仅是打通了东大门,贯通了南三县衡炎高速公路又离株洲城区‘太远’。”      
  如此的“不知足”,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株洲市在高速公路建设上“胃口大开”。2009年,全市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全面拉开。当年,2009年全省开工建设的15条高速公路,株洲市就有5条236公里。这些高速公路工程现已全部完成征地拆迁。随着衡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株洲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随着长株高速公路主线已贯通,长株潭大环线贯通指日可待。     
  “2009年株洲境内共有8条高速公路同时建设,除衡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外,在建的7条总里程达到270公里,岳汝高速、炎睦高速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我们即将启动的2条总长近80公里的地方高速公路——株潭高速公路南环线株洲段、泉南高速公路茶陵至界首段的建设。”谈及株洲市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交通局局长刘玉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中间必须一提的是岳汝高速。岳汝高速公路自岳阳云溪由北向南,贯穿了株洲境内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四县市,拉通了沪昆、莲易、泉南三条横向高速公路。市长王群说:“岳汝高速公路就是株洲高速公路的轴心,才是株洲境内真正的高速公路。”经过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极力争取,岳汝高速公路修建计划提前实施。2009年5月27日,岳汝高速浏醴段、醴茶段、炎汝段同时开工。     
  高速公路,高速推进。至“十一五”结束时,株洲市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550公里左右,接近全省高速公路规划里程的十分之一,而株洲地域面积在全省只有二十分之一,高速公路密度届时将在全省领先。     
  与此同时,2010年株洲市在交通先行理念之下,计划完成交通投资70亿元以上,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二五”期末,株洲市整个公路密度将由2008年底的9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至近15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总里程由当前的10412公里增至16000公里(含通组公路)左右;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2000公里左右;湘江株洲段达到常年通行2000吨级船舶能力;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相得益彰的综合运输体系。     
  关键词三:创新 
       
  拓宽创新之路求解全新课题 
       
  跨越式的交通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很显然,遵循传统思维、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肯定不行,大胆突破、大胆创新、大运作、大投入,成为必然的选择。     
  对此,株洲市委、市政府思想十分解放,提出“要敢于负债搞建设”。这一创新性的思维,对交通部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并使之摒弃传统思维,迈出了突破交通建设资金瓶颈的新步伐。     
  2008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株洲市交通局依法成立了市交通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该公司作为项目法人,主要承担地方高速公路、一级收费公路、城际干线、港口站场设施等盈利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公司成立以后,当年就落实银行贷款4000万元,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周转,实现了株洲市“十一五”后三年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同时,该公司在承担时代大道建设任务后,以工程搭桥方式落实省工商银行贷款1亿元,以BT方式筹集工程建设资金1.68亿元,以资产抵押方式落实贷款0.7亿元,确保该项目在长株潭三市率先建成。     
  目前,该公司还同时承担了株洲市区铜塘湾港区工程和株潭高速南环线株洲段建设的前期工作任务。计划投资达4.1亿元的铜塘湾港区一期工程,被纳入2010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基础工程”之一,即将开工建设;投资约40亿元的株潭高速南环线株洲段预计2010年完成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为适应成品油税费改革的要求,最近,株洲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决定,将市交建投公司重组壮大,成立株洲市交通建设发展集团,并在六个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一是中央和省安排给株洲市的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二是每年从市级财政中安排一定资金补充资本金;三是划给公司8000亩土地收益;四是将全市范围内道路两侧加油站和加气站的特许经营权收入划给公司;五是将湘江株洲段及市管航道砂石资源采挖权拍卖收入划给公司;六是允许公司支配株洲市城市客运特许经营权拍卖收入。     
  如果公司重组完毕,资本金规模将由现在的1.5亿元增长到30亿元左右,并为下一步发展公路、港口、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通过市交建投公司创新交通投融资机制的同时,株洲市针对交通建设的设计和技术创新,也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渐入佳境,促进株洲市交通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快速转变。而这种创新和转变,在去年底竣工的时代大道上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按照最初的设计,全长9.7公里的时代大道,主线需要征地1164亩,工程总造价(含征地拆迁费)达到10亿元。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农田耕地和建设资金,工程设计者决定尽最大可能沿现有公路进行提质改造,适当增设辅道,避免过多占用农田耕地。到工程结束,实际征地仅304亩。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十分注重使用节能降耗的建材、设备和工艺,尽可能减少物料消耗,尽最大可能循环利用资源。大道路灯全部采用先进的风光互补型太阳能照明灯,通过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相结合,实现风光互补,每年可节约电费近200万元,15年后全线路灯照明将基本实现“零成本”运行。大道建成后,人们算了一笔账,整个工程整个项目节约拆迁费用近2亿元,节约工程建设费用4亿多元,总计节约6亿元。     
  作为按照“两型”理念建设的大道,时代大道路面第一次全线采用特种聚酯纤维新技术,路面防渗水性能好,降低了车轮与路面摩擦发出的噪音,减轻了对沿线居民的噪音污染,还大大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延长了过往车辆轮胎的使用寿命。为美化大道,株洲市交通部门专门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厚层基材喷播”景观提升技术,边坡覆盖采自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多年腐质土壤,并拌和了十余种北方、南方的草种,利用高压喷枪喷上边坡、护墙。以后,无论春夏秋冬,两边山坡上都会四季如春、生机盎然。据专家介绍,这种技术在中国南方是第一次使用,株洲市时代大道是使用这一技术的第一个地方!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造优质高效的精品工程,株洲市交通局邀请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专门开发了一套时代大道工程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参建单位提交的各类相关技术参数,在后台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关键性指标的变异系数用图表直观展示,为项目施工、管理、维护、技术改造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开创了株洲市交通项目工程质量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四:队伍 
       
  锤炼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 
       
  日前,一顶闪光的桂冠,如一枚成熟的金秋的果实,落在了株洲市交通局的头上。2009年度,该局被被国家人保部、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至2009年,株洲市交通局还连续13年保持全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一流的业绩来自一流的队伍。近几年株洲交通的跨越发展,离不开株洲市交通局上下500余名干部职工,离不开这个保持正气、精诚团结的集体,离不开这支充满激情、永争一流的队伍。     
  “以事业的发展为卓越的追求,以事业的跨越为最高的荣誉”,这句响亮的口号,再好不过地道出了株洲市交通局班子成员的心声。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目标和全市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这个班子一直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和交通运输业务知识学习,在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党性意识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上面狠下功夫;这个班子一直自觉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一切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全部提交党组会实行“票决制”。既民主又集中、既分工又配合,积极谋事,团结共事,成为株洲市交通局领导班子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为打造一支“通晓业务、秉公执法、廉洁高效、管理规范”的交通干部队伍,株洲市交通局在干部管理上注重“以学习培养人,以规范管理人,以成就发展人”。“以学习培养人”,就是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其政策业务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2009年,全局累计组织法制培训、业务培训、干部培训23次,参训人员达2600余人次;“以规范管理人”,就是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内务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规范管事的良好氛围;“以成就发展人”,就是坚持“三个不吃亏”、“三有”的选人用人导向,积极促进局系统干部横向、上下交流,鼓励交通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业,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为抓好廉政建设,株洲市交通局积极开展源头治理、过程监督,加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每一年,该局都要层层签订廉政工作责任状,并将之纳入全市交通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平日,廉政工作任务都要进行细化分解,严格责任到人,明确任务到岗,细化要求到事,并将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正面典型与反面案例教育相结合、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相结合、岗位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齐抓共管,不走过场,使株洲市交通局的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实施工程项目的“三合同制”管理制度、系统内部财务监管制度得到认真执行。2009年,全局没有出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没有发生一起质量或安全事故,所办结的2100多件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当事人满意率达到100%。     
  为抓好作风建设,株洲市交通局坚持宣教结合,把优化环境工作渗入到各个环节。以“程序简明、过程透明、服务便民”为目标,该局将39项行政许可的承诺办结总时限缩短为法定时限的47%,多个许可项目实现“即到即办”;深入推行交通许可无偿全程代理、在线审发临时客运牌证、海事许可集体审批、车船年审上门服务、离港船舶即时签证等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在行政执罚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理念,严格处罚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推行首次违章不处罚;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在全市率先推行交通许可全程无偿代理制。2009年,株洲市交通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采取强硬措施消除了湘江等水域上船舶船员无证经营等一大批安全隐患,对县乡道上的全部13座五类危桥拆除重建,限载处理四类危桥28座,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稳步下降,水上交通保持“零事故”纪录。     
  东风助力马蹄疾,柳暗花明景无限。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株洲交通借助“两型社会”建设的东风,不仅实现了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的空前跨越,同时也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素质的喜人跨越。而这种齐头并进、相互映衬的跨越,又为株洲市交通建设继续快速前行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正如一位株洲市的老交通人所言,株洲交通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株洲交通已经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株洲交通已经展示出越来越好的辉煌前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