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港陆海联动打造“第一增长极”

2010-12-9 10: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1月10日,总投资3亿元的丹东港通化陆港开工建设,这是吉林省继长春陆港之后的第二个陆港项目。沿1380公里东北东部铁路展开,丹东港集团今明两年将在吉林、黑龙江布局20多个陆港项目。“丹东港最有价值的资产不是港口,而是遍布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陆港群、物流网。”集团执行总裁张宏江如此评价。

  以陆港群为节点的内陆物流网, -

为丹东带来了什么?

  明修陆港 暗战物流

  最近3年,营口港“落子”辽中6市,通过陆港群将沈阳经济区牢牢揽在手中,矿石、化肥、钢铁、非金属矿产品运量居东北口岸第一位,今年吞吐量已经突破2亿吨。在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拉动下,今年营口市固定资产投资、GDP有望双双突破千亿元。大连港承担了东北80%的国际货物中转运输,近年来加快建设腹地“无水港”,将大连保税港区政策延伸到长春、哈尔滨等物流节点,稳居东北地区外贸集装箱“龙头老大”。

  港以城名,城以港兴。历史上,纵贯大半个东北东部、直达黄海的鸭绿江黄金水道,连接朝鲜半岛的鸭绿江大桥,将东北的物资经由丹东向我国沿海、内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以及东南亚集散。借助将于“十二五”贯通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丹东将再次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以黑龙江牡丹江为起点,经东北东部铁路到达终点丹东港,运距较哈大线铁路减少98公里;以吉林通化为起点,运距缩短306公里。仅通化一地,200多家企业每年进出口货物总量超过1000万吨,走丹东港出海,比走营口港节约物流成本6.5亿元,比走大连港节约10.9亿元。“丹东海鲜市场早上三四点钟上货,通化海鲜市场上午九十点钟开业,明年最多比丹东晚两小时。”通化市金融办主任牛斯文说,通丹铁路、高速开通后,运能提高10倍,时间缩短三分之二。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通化陆港第一年将给丹东港带来750万吨的吞吐量。首钢重组通钢后,远景铁矿石年需求量达3000万吨,相当于丹东港现有吞吐能力的一半。

  “十二五”期间,丹东港将以每年建设8—10个大型专业化泊位的速度,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石油、矿石、集装箱等专业化深水泊位,升级改造一批煤炭、粮食、液体化工、钢材、汽车、滚装运输等大宗散货和多用途泊位,目标客户直指本钢、北台、通钢、龙煤集团等腹地巨头。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保税业务及信息化业务,不断向腹地前移港口功能。

  东北东部铁路沿线各市(州)纷纷染指陆港和物流项目。鹤岗副市长徐祝新表示,发挥(12+1)城市滨海、滨江、沿边的优势,加快发展区域物流产业,使物流产业在区域内、城市间、企业间的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真正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加速器。吉林市副市长杨金顺建议,从各城市市场导向最强、发展前景最优的行业做起,尽快建立区域性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大市场,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及服务的无障碍流动。

  东北东部11内陆城市集体“出海”,此为“天时”。丹东和丹东港独享东北地区沿海物流带、沿边物流带、对朝鲜半岛贸易的交汇点,此为“地利”。时不我待。

  “飞地”南迁 腹地下海

  面向大海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承接国际资本和南方产业转移,丹东在欣喜审视自身地缘和开放优势的同时,也回眸身后东北东部城市群,甚至整个东北地区。

  辽宁沿海和东北腹地的互动,在丹东首先表现为东北东部13市(州)的热情相拥。“平心而论,除大连、丹东外,东北东部大部分腹地城市外向型经济不活跃,经贸联系较弱,产业缺少互补,区域合作亟待非常规、大手笔破题。”面对中外媒体记者的疑问,9月底第二届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圆桌会议期间,丹东市代表团抛出了“飞地经济”热门议题。

  “飞地经济”是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甲地招来的资金和项目被允许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园区内,双方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鼓励互设“飞地经济区”的19条“真金白银”优惠政策,已经写入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陆港北进,飞地南下,正在改写东北东部经济版图。记者了解到,我市已与东北东部城市群及大连在物流、港口、钢铁、硼产业、房地产、旅游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仅2009年就签署区域合作项目247个,协议投资额162.4亿元。其中,大连港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海洋红港,孤山经济区配套建设大连产业转移园区。吉林省有意在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出海口飞地”,将原来按行政区域布局的支柱产业,向具有地缘开放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沿海沿边集聚,通过“飞地”共享沿海沿边对外开放政策。

  与南资北上率先转移低端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东北众多的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和企业,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对港口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支柱产业加速向沿海转移。这是丹东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地处东北腹地的一汽集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等一批知名大型国企,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纷纷入驻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各自的出海物流基地和临港产业新区,由于更加接近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大幅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鞍钢位于营口鲅鱼圈的新厂区投资近300亿,每年仅物流成本节约就达13亿元。落户丹东临港产业园的本钢不锈钢产业园项目,是丹东迄今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

  “从旁观者角度讲,丹东的支柱型产业很薄弱,几乎没有能够大幅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仅仅有个区位优势,自然需要依赖腹地庞大经济总量的支撑,需要东北大型国企向‘飞地’输入品牌、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资源。”本溪市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东北腹地城市经济向沿海延伸最捷径的选择之一,丹东具备条件对接东北地区三大“经济板块”: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先导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

  “飞地”模式,有助于补齐丹东工业经济“短板”。以黄海汽车、辽宁手表等主要产品为重点,我市不断加快推进各市(州)在市场开发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丹东港、船舶工业园与通钢、大连造船业的合作,进而推进我市重点工业园区与其他各市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各市(州)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等方面的调研与招商,寻求在林业、粮食及农副产品加工、矿产、港口物流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吉林佰山集团投资7.5亿元的木制品工业园区落地前阳,即是明证。

  “飞地”战略,有助于加强腹地与国际资本的对接。双鸭山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振伟表示,东北东部13市(州)应借鉴跨国公司投资区位扩张规律、实行等级扩散、通道延伸等成功经验,加快培育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以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工业“飞地”给内陆城市提供了一块直接与海洋对话的平台,使其拥有了一个“出海口”;也给外国企业提供了优势产业转移的载体,借助他们的资金和先进、科学的管理,将他们的优势产业转移到丹东,并借助东北东部大通道向内陆延伸。

  借助“飞地”,丹东左右逢源。充分放大沿海沿边的地理优势和开放优势,把东北腹地适宜临港临海发展的产业拉到“家门口”,实现丹东与内陆、与周边发达国家的协调发展和共赢局面,使丹东得以尽快发展成为东北东部经济区“第一增长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