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避免进误区

2010-12-6 15:0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早已提出多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这一口号更加响亮。毫无疑问,我们付出巨大资源、人力和环境代价,却只能在全球化产业体系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拿到一个可怜的小头,这种局面我们在经济起飞之初也许无法避免,但不可能永久容忍。   尽管如此,开展任何事业都需要热烈的心和冷静的头脑,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要看到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及其不可持续,但也要看到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我们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但在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时又要防止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误区,以至于欲速而不达,甚至事与愿违。
  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堪称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必要性的典型,不仅因为其规模巨大,也因为我国在其中所获收益份额甚低。正因为如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早已被商务系统和外贸发达地区政府列为工作重点,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走向相反极端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提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常见的提法就是转向一般贸易、创造自主品牌等等,这些都不错,但并不完全,也不是对所有加工贸易企业都必须统一执行的标准。我们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其要旨是提升加工贸易商品的层次,以及增加加工贸易在中国境内的增加值,最终提高中国在加工贸易全球价值链上所获收益份额。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提升加工贸易商品的层次,还是创建自己品牌,还是延伸增值链条,还是兼顾内外贸,我们都是从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宏观层次上讲的,不等于在微观层次上所有企业都要走上这样的道路。
  事实上,在每年新创的品牌中,真正能够站住脚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只能是少数,但每一个成功的品牌、每一家成功的企业也总有一批为之配套服务的企业,只有这样一个体系才能富有弹性,集实力与效率于一体;苛求所有企业都建立自有品牌,都要做一般贸易,这样的一个体系必然是僵硬而难以迅速调整的。我们不是要彻底改变现行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体系,而是要改变这个体系的收益流向。假如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前我们100%的企业是为海外公司、海外品牌做贴牌,转型后倘若我们出口规模没有缩小,在世界市场份额没有下降,仍有95%企业是在做贴牌,但80%的量是给中国公司、中国品牌做贴牌,那么,这就是巨大的成功。所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政府不要强求所有企业都走自创品牌的路,企业也不要都选择走自创品牌道路,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已经积累了足够实力的企业可以选择自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打天下,对尚不具备相应实力的企业,政府要推动、鼓励他们为有实力的自主品牌企业配套、贴牌加工,抱团打天下。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