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调整打造内陆经济发展新高地

2010-12-31 15: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110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年初提出的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300亿和100亿大关的目标都将全面超额完成。
    ●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的工业发展工作目标可望全面实现。
    ●我市上报了21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淘汰电力20.6万千瓦铁合金11.52万吨,水泥282万吨,造纸4.7万,皮革3万张,年减少能耗55万吨标准煤。
    2010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1355”总体发展思路和“再造兰州”战略,突出“打好六大战役、实现六个突破”的工作重点,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发展,加快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增势稳健、后劲提升、活力增强、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兰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110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上下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主题,按照创新机制、增速增效、夯实基础、协调发展的思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年初提出的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00亿、300亿和100亿大关的目标都将全面超额完成。
    全市项目建设工作结出硕果。今年年初我市确定的100个重大项目基本都已开工建设。同时,通过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向上争取,新上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2010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县区和经济主管部门积极参加,企业和商会广泛参与,我市党政经济合作考察团先后赴港、澳、粤、闽及江、浙等地的大中城市开展项目推介、投资促进和考察联络活动,促成了一大批投资数额大、质量效益高的项目成功引进,项目涉及高新技术、工业制造、循环经济、现代物流、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今年兰洽会期间,我市重点围绕拓展城市空间、现代物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向中外客商重点推介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加工及总装生产、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五金产品集约生产、物流园区建设、城市综合开发及生态建设、国有企业兼并改制等重点项目。这些项目一经推出,引起了客商的高度关注和投资兴趣。兰洽会上,兰州斩获丰厚,在项目引进上拔得全省“头筹”,成功签约项目52个,引资总额达533.5亿元。对签约项目,市委、市政府则通过召开重大项目工作督察协调会等形式,在项目前期准备和衔接中及时跟踪服务,并对总投资278.6亿元的29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责任到29位市级领导,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市大力试行重大项目和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模式,将项目所涉及的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成全权指挥的建设工程指挥部,所有工程建设审批手续就地受理,所有问题就地解决,以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落地建设速度,促其早日建成,早见效益。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立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惠农富农政策,全市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农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全市农业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突破4000元大关的基础上,预计今年还将有大的提高。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该《意见》的出台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发展新机和重大利好,围绕五大战略定位,明确将从资金、项目、政策和战略定位等多个层面上给予甘肃以支持。与此同时,中央作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让“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多重扶持和利好政策相互叠加,为兰州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更加速兰州奔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兰州成为东中部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兰州市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省委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等难得的叠加政策机遇。借着这一轮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我市启动实施了“再造兰州”战略,其内容不仅仅是拓展兰州城区的面积和规模,更是要再造一个经济总量与兰州相当的新城市,为兰州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强劲的发展后劲。随着兰州新区建设雏形显现、规模初具,兰州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我市着力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支柱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3+8”区域经济板块,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实施项目凝炼和项目带动,形成滚动式发展,进一步扩大向西开发领域,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记者  陈茗佳
    多元支柱产业夯实经济基础
    兰州是座以工业立市的省会城市,GDP总量占到了全省的25%—30%。2010年,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打造多元支柱产业体系,以增强产业经济的后发实力,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的转变,年初制定的“提增速、调结构”两大中心任务得以完成。
    今年,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组织实施了“313”工程,即建设石化、装备、生物三大在西部有影响力、有特色、有规模的新型产业基地,做强延伸冶金有色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变,构建以园区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以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线,以现代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从产业基础、资源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资源整合,强化产品链、技术链、服务链、市场链、资本链,滚动实施100项重点工业项目和实施50项重点产品与产业化项目,使得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化工和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有色冶金产业链、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循环经济和环保等十大产业链得到延伸,规模和集成效益初步显现。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的工业发展工作目标可望全面实现。
    通过产业延伸,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的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壮大,资源配置优化,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链条有效衔接,分工协作和谐。品牌效应明显,产业配套完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也为我市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彻底扭转经济粗放发展的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循环经济助力和谐发展
    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完成“十一五”两个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35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健全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第三产业为补充的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
    紧抓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我市组织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确立了循环经济1个基地、4个示范园区、7条循环产业链、50户示范企业、启动100个重点项目的总体发展目标,并设立专项资金1000万元,引导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园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兰州石化公司成为全国石油系统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兰州石化公司节能改造和产业链延伸、永登祁连山水泥窑炉余热利用、花庄乳业沼气发电、甘肃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项目已建成投产。窑街煤电公司油页岩炼油项目、甘肃驰奈公司餐厨垃圾发电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成投产。
    围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十大节能工程,今年我市组织实施了50个重点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方大炭素石墨化窑炉节能改造、蓝天浮法玻璃公司玻璃熔窑节能改造、腾达西北铁合金能量系统优化等30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年实现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我市上报了21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淘汰电力20.6万千瓦,铁合金11.52万吨,水泥282万吨,造纸4.7万,皮革3万张,年减少能耗55万吨标准煤。列入2010年度淘汰落后产能核查范围的16户企业,也已全部停产、拆除或废毁,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为我市构建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第三产业为补充的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把兰州建设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夯实了基础。
    现代农业  有特色才会添亮色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做好农业发展这篇大文章,2010年,我市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目标,大打“特色”牌,全力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保障体系,做到生产、市场两手抓,数量、质量齐头并进,进一步把兰州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至目前,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高原夏菜、百合、玫瑰、西甜瓜、一月红提、肉羊等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化基地达10多个,认定、认证无公害绿色产地、产品均达到了相当的数额,实现了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良好格局。
    我市最具特色的百合产业进入了平稳、持续、良性发展的阶段,全市建成10万亩绿色、高标准的原产地百合产业基地,引进百合深加工及包装生产线30条和冷链设施,进行百合功能营养粉、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加工,百合资源优势正在向品牌优势、经济优势加速转化。我市是国内玫瑰花和玫瑰精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和来源地,2010年栽植面积已达3万亩。
    今年,市农委启动实施了为期10年的苦水玫瑰基地建设及精深产品加工项目,拟建设玫瑰生产基地20万亩以及良种繁育体系、品质检测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引进玫瑰精油、化妆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使我市的玫瑰产业发展由原来的自发、分散、粗放的生产加工模式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迈进,生产与世界标准接轨的玫瑰系列产品,真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玫瑰花都”。
    高原地区特有的冷水鲑鳟鱼养殖及相关产业也正成为我市最具特色、效益最好、受关注度最高的一大渔产业。为深度开发和扶持这一特色产业,我市在永登县投建了国家级无公害冷水养殖(鲑鳟鱼)基地,此举一方面是要因地制宜、大力推进鲑鳟鱼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另一方面则是要扩大鲑鳟鱼营养液、珍珠卵、饺子、鱼丸、生鱼片、熏鱼片、烤鱼片、胶原蛋白玫瑰养颜食品等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及规模,延长产业链,做大优势。
    此外,今年我市还大力发展高原富硒夏菜、一月红提、西甜瓜、休闲旅游农业等很具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兰州农产品物流中心、国家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产地市场,健全产地市场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努力打造集养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丰富市民“菜篮子”做出贡献。
    现代服务业  经济腾飞新引擎
    兰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近几年来经济环境的重大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兰州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正在兴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兰州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尽管目前来看,我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很低,规模较小,但现代服务业总量在不断壮大,服务功能在增强,在全市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立足于兰州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产业。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兰州的区位、交通和市场集散优势,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中亚西亚的西北现代服务业中心。
    我市致力于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结合城中村、棚户区、国有企业危旧房和城乡接合部改造,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休闲购物区,注重发展特色商圈。基于兰州“座中四联”的重要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我市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借助“山水名城、水车之都”和“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城市”之美誉,我市大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外包等新型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组织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推行服务外包等贸易新模式,挖掘和发挥服务行业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我市深度拓展现代金融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加快发展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努力将兰州打造成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
    现代服务业的另一大功能是吸纳就业,为使其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我市加快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家政、养老、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用工密集型行业,一方面优化了城乡区域服务业消费结构,使城乡便民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逐步实现,很好地解决了兰州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而造成的民生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形成,拓展了就业范围,吸纳了大量用工就业,也为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增添了保障。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