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公路修到农家门

2010-12-31 13: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金平县金水河镇雷公打牛、平河上下寨、龙凤村一带,居住着不足700人的布朗族(莽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原始落后。为了让他们安居乐业,2008年,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的巨资,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扶贫,其中交通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达3772万元。 
  今年4月17日,该地区的交通项目全部完工验收。从此,布朗族(莽人)群众告别人背马驮的历史,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夙愿,与外界拉近距离,奔向脱贫富裕的快车道。“以前,我们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外出买生产生活用品困难,走半天的路都到不了街上。是党和政府帮我们修通了公路,我们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可要好好感谢党和政府呀。”村民罗剑说出了所有布朗族(莽人)的心声。 
  蒙自市老寨乡古布龙村地处边远山区,由于受交通的制约,村民种出的农产品难运出去,特别到了下雨天,新鲜的蔬菜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自8.2公里的水泥公路的修通后,古布龙的落后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全村的农产品不愁卖了,菜商直接到地里谈生意搞收购,村民的收入也一天比一天增加了。在当地群众眼里:公路就是他们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 
  以上两个事例只是我州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缩影。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州实施农村新改建项目361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69亿元。全州乡镇通油路、水泥路比率从“十五”末的67%提高到95.3%,建制村通公路比率将从50.2%提高到99.2%。 
  路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根本。然而,我州地处边疆,多少年来,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南部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雨季桥毁路断,损失惨重,“梗阻”的路况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瓶颈”。 
  “十五”期间,我州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村村通”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科学规划,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挑战困难,聚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大力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 
  众所周知,修路就要巨资的投入,而我州自身财力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需要。缺口部分从何处来?我州大胆创新农村公路筹资模式,采取“财政安排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挂钩单位扶持一点、争取省州部门补助一点”的做法,破解资金难题。 
  “十一五”期间,我州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方针,州县两级政府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在启动、推进和攻坚等不同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工作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了分工责任制,明确任务。各乡镇村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调动了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州上下很快达成了共识,迅速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 
  五年里,我州组织发动群众大干快上,使全州的农村公路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跨越。农村公路把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起来,加快了共同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步伐。广大农民在告别爬坡上坎、崎岖难行的小路的同时,也告别了贫穷、落后和闭塞,他们从平坦的公路上走出来,走向广阔的天地,迈上了致富的坦途。 
  绿春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县,该县立足全县农村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弯道急和通路不通车、晴通雨阻的实际,把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路面等级作为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实,通过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市场化运作筹资、统筹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等,使全县的道路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该县基本实现了乡镇通柏油路、村委会通公路的目标,逐步形成了四通八达、内外通达的开放型交通网络。 
  “十一五”时期,我州把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作为重点,把水泥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 
  开远市中和营镇丫口新寨通过市、乡两级的支持和村民集资,共投资52万元,于2007年5月修通了长3.3公里、宽3米的村子连接开文公路的水泥路,硬化了村中道路,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拉动了农村经济增长。村子通往外面的水泥路修通了,广大群众大力发展油桃产业,种植规模达800余亩,成为了“开远油桃第一村”。油桃吸引了来自文山、河口、昆明、贵阳等地的客商直接到村里收购,全村仅油桃一项每年收入近100万元。 
  “可以肯定,没有农村公路的建设,就不可能有丫口新寨油桃产业今天的丰产丰收。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也通到了村民们的心坎上。”村干部杨树红深有感触地说,下一步,村里打算发展农家乐,办油桃节,吸引城里人在桃花盛开和桃子成熟的季节前来观赏桃花,品尝油桃,体验新农村的新生活,从而提升村里的知名度,增加村民的收入。 
  如今,不论在我州内地,还是在边疆,人们看到的是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弹石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网盘踞于平坝和大山之间,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把城市与乡村连在一起,架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交通带来的多重效应日趋明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