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规则”下的贸易统计困局
2010-12-30 13:1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原产地规则”是国际贸易统计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也是实施一切贸易措施的依据。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产业链跨国布局成为常态的今天,这一19世纪国际贸易理论衍生品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已不能反映国际贸易的客观实际。 近十多年来,世界贸易组织一直致力于在所有成员范围内统一“原产地规则”,但至今相关工作进展迟缓,刚刚完成过半。“原产地规则”的缺陷使世贸组织设想的“统一规则”,有可能面临未出世便已被淘汰的窘境。
从字面上看,“原产地”是指某一产品的原产国或原产地区。但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原产地”这一概念并没有统一定义。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在其主导的贸易协定内并未包含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如何确定产品原产地的具体规定,协定缔约方可自由制定自己的“原产地规则”。
缔约方“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集中暴露出来。各方使用规则不同导致涉及原产地的贸易纠纷增多,还有一些缔约方利用“原产地规则”漏洞,通过借道第三方出口来规避反倾销措施。
日益增多的问题使乌拉圭回合谈判各方认识到统一“原产地规则”的必要性。1994年,谈判各方签订了《原产地规则协议》。但协议本身并未解决统一“原产地规则”的问题,而是确立了旨在统一规则的“协调工作计划”。根据该计划,各方应在1998年7月之前完成规则统一工作,即在规则使用范围、“原产地”确认等8个具体方面达成一致。
遗憾的是,由于“原产地则规”的复杂性,规则统一工作进展缓慢。根据世贸组织相关机构今年3月25日公布的最新进展情况,规则统一工作只完成了55%。
由于“原产地规则”在贸易统计中极易造成偏差,很多国家已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规则,呼吁改革的声音日渐强大。
针对这一问题,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今年10月15日特别指出,当前实行的“原产地规则”在全球化时代已经“过时”,他呼吁对以这一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方式进行改革。
拉米认为,“原产地”、“国民”、“非国民”等概念皆源于19世纪的国际贸易理论,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今,“原产地”这一观念已越来越模糊,一件产品从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到市场营销,往往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完成,生产依靠的是国际化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产品是“世界制造”,而不是一国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旧标准将导致统计结果失真,进而使建立在统计结果上的贸易政策出现偏差。
拉米在谈到“中国制造”时特别指出,“‘中国制造’实际上指的是‘中国组装’,一件产品在进入中国进行组装之前,可能已辗转多国完成了设计、零部件生产、物流组织等增值过程”。将产品价值全部计算在产业链下游国家所造成的统计偏差,会引起国家间关于贸易平衡的争议,还会造成贸易政策受误导,使政策效果适得其反。
他借用中美贸易的例子说,两国贸易统计数据如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贸易差额将至少减少一半。
最新数据也佐证了拉米的这一观点,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达7791.4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出口总额的54.7%。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为1125.1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体贸易顺差的66%。据测算,如果改变现行贸易统计中的“原产地规则”,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将下降至少40%。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