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公路建设“十一五”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0-12-3 14:0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12月的鄂西北山区,群山已换下了葱茏绿色,日渐凛冽的寒风中,冬天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然而,全市3000多名公路建设者没有因为寒冬的来临而停下脚步。为了那一条条延展的路基,为了那一座座待建的桥梁,为了那一条条在建的大道,公路人在和时间赛跑、在与寒冬较量。
“十一五”以来,十堰公路人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以“等不起”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强力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把“善于吃苦、敢于攻坚、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的十堰公路人精神,实践到“打造‘两型’公路,奉献一流服务”的理念之中,让公路建设的发展成果惠及鄂西北广大山区群众。
年末岁尾,激情回眸,全市公路工作高潮迭起、亮点频现。“十一五”期间,是十堰市公路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突出的历史时期。
5年来,十堰公路人奋力前行、苦干实干,用大气魄、大手笔、大举措、大创新修筑富民路,写下了催人奋进、温暖人心的答卷。
奋进的5年
路如琴弦,弹奏着一曲曲华美的乐章,那是克难攻坚、无私奉献的乐章;桥如彩虹,绽放着一束束绚丽的光芒,那是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的智慧光芒。十堰公路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践行和发展公路交通“三个服务”,全面唱响十堰公路人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在市公路局局长刘永的案头,一份关于“十一五”期间的总结数字令人振奋:
公路建设投资翻番。“十一五”期间,全市公路建设投资完成60亿元,为“十五”期间的2.3倍。
路网结构逐年优化。新建一级公路68.6公里,是“十五”期间的9倍;改扩建国省道二级公路436公里;新修农村公路10740公里,是“十五”期间的5倍。通过干线路网改造,全市国省干线基本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相互衔接、运转高效、辐射增强、深度通达的公路网络,较好地适应了十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公路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完成国省干线大修211公里、中修145公里,路况路貌全面改善。国省干线优良路率达到70%以上,县乡公路优良路率达到50%以上。公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完成危桥改造238座,为“十五”期间的4倍,国省干线现有危桥基本消除。完成安保工程615公里,为规划目标的150 %。
公路投资大幅增长,推动公路交通面貌发生巨变;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构筑承东启西快速通道;干线公路全面提等升级,推进公路网络结构优化;农村公路加快发展,编织覆盖乡村惠民路网;养护治超全面加强,打造一流公路路况;公路科技不断进步,推进行业发展技术创新;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强化公路应急抢险保障;“两型公路”建设高标准推进,提升公路交通服务品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塑造行业崭新形象。“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让十堰公路建设由全省后进一跃进入前列。
突破的5年
十堰地处鄂豫陕渝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决定了十堰应当成为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十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公路交通相对滞后,在全省交通发展格局中处于下游。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公路工作。市委书记陈天会对十堰交通发展寄予厚望。他指出,十堰交通制约问题亟待改变。十堰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65公里,仅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6%,部分县不通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1680公里,仅占全省的5.9%;无空中交通;仅有襄渝铁路经过境内。面对特殊的市情,十堰要有所超越、有所突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深入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十堰大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晋洪动情地说:“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全市交通公路部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奋力追赶,实现弯道超越。”
面对来自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企盼的目光,十堰交通公路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准脚下的路,铆足心中的劲,践行科学发展观,响亮提出打破瓶颈,争先创优,拔高标尺,自加压力,走出了一条强力推进、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整体发展逆势上扬。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十堰公路事业这5年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句话。
每一项公路建设项目的建成,无不加快大改革、大开放的步伐;而每一次思想的解放和创新,又推动着公路发展大提速。
破旧立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对市情的深刻认识,是对使命的勇于担当。十堰公路这五年的发展实践,对此作出了成功的注解。
公路人点燃行业激情,奋力寻找突破的节点。超常态运作,超常规发展,推动交通工作强势进取、强力攻坚,三年工程两年完成,两年工程一年完成,全面推行“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制,全力提高发展速度。
——关键词:出口扩容
紧紧围绕我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公路人全力构筑“四横两纵、三循环、八大出口”交通主骨架网络;建设城市过境快速通道,实现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
2006年初,十堰第一次提出建设全长22公里的东部出口一级公路规划。当年10月开工,投资2.4亿元,开创了我市普通干线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先河。
2008年新春伊始,市公路局接到建设改造五条一级公路的重任。同时开工的五条一级公路总长达35公里,总投资超过6亿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五年来,市公路部门先后启动了许白路、316国道花果至柏林段、东环路、316国道西部复线风神大道等多条一级公路建设项目,使我市建成及在建一级公路里程达到150公里,总投资超过20亿元,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区骨架路网、实现市县发展对接将发挥积极作用。十堰一级公路建设和通车里程跃居全省前列。
——关键词:抢抓机遇
2008年8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在房县调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出要建设武当山至神农架快速旅游通道,缩短“一江两山”交通时间。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布局,十堰公路人乘势而上,投资7.9亿元、全长152公里的209国道武当山至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建设拉开了大幕,创下了我市公路建设史上单项投资最多、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等多个之最。
2009年,316国道武当山至白浪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实现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我市境内的完美对接。
2010年,围绕迎接全国干线公路大检查,全市争取投资3亿元,对220公里干线公路进行大、中维修,提升公路服务品质。 十堰公路人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断做大公路建设“蛋糕”,实现抢前发展、跨越式发展。据统计,5年来,全市公路建设50亿元投资中,有30%的投资额来自计划外项目。
——关键词:“两型”公路
十堰公路人深知,创新是打造精品、构建和谐的源头活水。惟有创新,方能不断进步。
创新,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更体现在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5年来,通过确立“两型”公路的生态环保理念,十堰公路告别了“大填大挖”,全面转向科技生态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武神公路建设中,公路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学习借鉴神宜(神农架——宜昌)科技环保示范路成功经验,秉承“适用就是最好的、自然就是最美的、优质就是最省的”生态文明交通建设新理念,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为武神公路的第一选择,将“恢复好生态环境”作为施工的第一原则,将“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保”作为建设的第一动力,着力打造 “一线穿珠、路景相融、安全舒适”的特色旅游公路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公路。如今,武神公路被作为我省公路的一张名片,在全省范围推广。
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破坏、最强力度地恢复,使公路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可以说,是科技创新给公路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针对我市公路沿线地质特点和公路路况,十堰公路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50米到500米以上的特长大桥,从100米到1000米以上的特长隧道,这些过去被视为 “高、精、尖”科技领域的项目,如今都能自主建设。5年来,全市投入资金2亿多元,引进应用了特长隧道钻探及地质提前预报、大跨度桥梁施工检测、边坡柔性主被动防护、振荡预警标线等10多项现代科技,大大提高了我市公路建设的质量和科技水平,为探索山区生态公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改革
全市公路部门改革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重新理顺了“市公路局—县公路局—县养护公司—公路养护站”的工作关系,破除公路养护上的“养人不养路”、“撒胡椒面”等思想,全面实行竞标养护、合同承包、计量支付、奖惩兑现,使干线公路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的目标。5年间,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不断攀升,由“十五”末的85%提高至90%,并创建了武当山旅游公路、316国道十堰东段、丹土路等一批“省级文明路”,创建了房县柳树垭等15个“五星级”花园式公路管理站。
——关键词:文明
5年来,十堰公路行业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以“建设先进公路文化,提高行业软实力”为目标,精神文明建设亮点纷呈。市公路局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抗雪救灾先进单位,全省公路工作优胜单位、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竹山塘湾女子公路管理站、“全国三八红旗手”路道平、“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刘君涛、“全省首届人民群众满意公务员”杜胜,全省劳动模范李荣宝、范柳锋等一批先进典型。5年来,全市公路系统有6个集体被授予“工人先锋号”,70个集体、85名个人受到省部级表彰。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