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发展需从量变到质变

2010-12-29 16:3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赵德忠 特约记者王丽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重卡市场发展的外界因素日趋成熟,这意味着重卡在研制上要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最大限度提升重卡产品的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我国重卡已形成较强竞争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让我国这个重卡大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及颇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价格优势明显 畅销发展中国家
    目前拥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商,其主导产品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性能、安全、经济性、可靠性和环保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国重卡的生产厂家也不甘示弱,特别是近几年集中力量发展新产品,以“开发一代、研发一代、储存一代”的原则,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以此来提高主导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重卡市场整体呈现出井喷势头,按照四季度的尾随效应,四季度有望达到20万辆的单季度销售,从而促成全年重卡销售达99.8万辆的纪录。我国卡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与欧美的差距逐步缩小,而我国重卡在成本和价格上优势明显,价格只有国外产品价格的1/4~1/3。
    另外,我国重卡企业通过20多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产品技术和质量上取得明显进步,产品质量逐步接近进口重卡。据悉,我国重卡主要出口到非洲、亚洲以及南美洲这些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和国家。
技术难称一流 欧美市场无大建树
    近年来,我国重卡企业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摊子铺得过大,步子迈得过快,在品牌形象、产品质量、技术保障及服务上力不从心。2009年,中国重汽的HOWO重型卡车因质量问题及售后服务不力,在伊朗面临严峻考验就是典型案例。
    另外,我国重卡企业在出口产品价格上的无序竞争,不仅有碍于我国重卡产品的良性出口,而且有损中国重卡产品整体形象。另外,严格的环保壁垒也是我国重卡抢占欧美市场的一大障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的重卡产品还不能达到欧美排放标准,进入欧美比较困难。”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国重卡自主品牌已初具规模,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也较强。根据国内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自主品牌重卡均能赢得相当份额的国际市场,这就说明我国重卡发展前景较好,自主品牌份额有一定的优势,品牌影响力和可信程度同样具有雄厚实力。
    近年来,尽管我国重卡出口量大幅增加,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并无建树。主要是由于我国一些卡车企业在出口产品后,品质保障和售后服务不到位,造成中国重卡口碑不佳。虽然部分企业已着手建立和完善其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网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内重卡企业还在延续过去的“买断式服务”,只注重卖车,不注重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渴望全球领军 从量变到质变
    我国重卡企业雄心勃勃,渴望成为全球领军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分步走,第一步做大总量,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第二步提高技术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各大汽车企业信心十足,决心在“十二五”开足马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从我国重卡汽车近几年的产销高速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容来看,各家制造企业纷纷抓住机遇,上规模,扩大销售,抢占市场。而原本不生产重型汽车的汽车生产厂家和非重型汽车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重型汽车领域,成为竞争中的成员。比如北汽福田、春兰、庆铃、江淮、安徽星马、上汽集团等,这些产业新军的加盟,使重车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而这些后来者都是原有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强者,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支撑。
    作为国内15吨级以上载重汽车最大的生产企业,中国重汽将在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末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向冲刺世界500强的目标挺进。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认为,我国重卡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关键零部件上、一些关键技术指标上已达到世界先进制造水平。
    作为重卡生产企业,在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重卡在自主品牌上的柳暗花明,才能走上品牌运作和快速发展之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