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交通建设发展回眸 渐入“枢纽式”时代

2010-12-29 15: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十一五”期间,绍兴市交通局以“接轨大上海,公路骨架高速化”为主要目标,遵循“东西加密,南北跨越,组群畅通”的战略构想和“高起点、高水平、适度超前”的原则,整整五年,着力发展。放眼今日的越州大地,基本形成了快速、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绍兴大交通正健步由“走廊式交通”迈向“枢纽式交通”时代。 
  公路密度提高,技术等级攀升
  从2006年至201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绍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年中,绍兴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增长,共完成投资约257.36亿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增加投入87.96亿元,增长约51.9%。
  “十一五”期间,绍兴市的公路网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公路密度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攀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259.9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48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333.1公里,一级公路增加到213.4公里,二级公路增加到890.4公里;新建通村、联网公路2280公里。公路网密度提高,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公路112.16公里,每万人口拥有公路21公里。
  公路骨架向高速化迈进
  “十一五”期间,遵循“公路骨架高速化”原则,越州大地进一步掀起加快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热潮。全市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以及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编织现代化的绍兴高速公路网络,且年年刷新纪录。
  2008年底,绍兴市高速公路建设又传捷报,经过参建各方近3年的艰苦施工,克服诸多困难,一条绍兴生态之路、旅游之路,将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沿线经济,促进沿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速通道——诸(诸暨)永(永嘉)高速公路诸暨段建成通车。绍兴在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又刷新了纪录,新增高速公路52.4公里。
  “十一五”期末,绍兴市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33.1公里。杭甬、上三、杭金衢、甬金、诸永……一条条高速公路使绍兴市所辖的6县(市、区)全部通过高速公路相连,从而使绍兴东西南北四面编织成一个首尾相连的高速公路交通圈,成为各县(市、区)通向外面的快速出口,把绍兴市融入了全省、全国发展的大潮。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动工建设的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公路等重点建设工程正按计划快速推进……
  高等级干线扮靓城市“门户”
  按照“东西加密、南北跨越、组群畅通”的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市境内国、省道干线公路高等级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推进。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扮靓了公路路容路貌,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优质公路路况所带来的行车舒适、优质安全及“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优美交通环境。
  先后改建完工了全长24.9公里的104国道上虞段、全长25.2公里的104国道嵊州段,并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拓宽成路基25.5~35米。329国道钱清段、陶堰段累计长12.98公里,拓宽成二级公路以上标准,并于2008年底通车。而直接关系到上虞对外形象的329国道上虞市区过境段改建工程,今年底将展现新形象。104国道高桥立交桥也将在年底建成通车,不仅将成为越城组团与柯桥组团之间的一条快速通道,更将扮靓绍兴市区“门户”,使古城绍兴的出入口变得更为通畅。
  与此同时,绍兴全市奏响了省道改建工程大合唱:37省道诸暨段、31省道延伸线诸暨金村至金沙段、省道绍甘线绍兴市区段改造工程,9月底全线畅通。3厘米高,黄、白、蓝三块颜色组成的三维视觉减速标志线,成为绍兴市区南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绍甘线王坛至王城段、22省道诸东线陈宅至枫树头段、江拔线新昌段等公路,也作二级及以上的改建,大大提高了绍兴市干线公路的综合通行能力,构筑起了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的快速便捷的“外达内畅”的公路网络,为改善当地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腾飞的跑道。
  “十一五”期末,绍兴境内国省道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
  联网公路惠泽千家万户
  “十一五”期间,绍兴市公路建设另一主要成就是加大了通村联网公路建设的力度。全市交通部门把建好通村联网公路,服务城镇化,作为交通直接承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任务的载体,落实到交通工作中。全市公路部门咬定通村联网公路目标不松劲,全力拼搏。联网公路的建设洪流,以其充满激情的活力和源源不竭的能量席卷我市的县、镇乡、村,城乡之间、镇乡之间、邻县之间一条条宽畅、平整的通往富裕的联网公路被迅速铺到农民兄弟的脚下。
  全长26.1公里的重要县道诸暨市十二都至店口公路建成通车,为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推动当地经济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总长25.29公里的诸暨至安华快速通道,是诸暨市有史以来的第一条一级公路,不仅有效地分流了省道杭金线的交通流量,使诸暨连接义乌片区的公路网络更加完备,更促使诸暨市正在蓬勃发展的袜业、珍珠、衬衫、小五金等各大块状经济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贸互通效能更加提高,为推动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路宽46米,总投资1.03亿元,连接嵊州市和新昌县的城市主要通道嵊新大道建成通车,为进一步加快嵊新组团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农村联网公路的全面建设,为实现绍兴城乡统筹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桩基。
  “十一五”期间,绍兴市投资11.7亿元,新建通村联网公路2280公里,完成乡道砂石路面硬化改造578公里。2009年,全市实现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双百”目标。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238公里。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快推进铁路建设项目。正线里程长64.9公里的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萧甬铁路绍兴县城区段高架改造工程、铁路绍兴东站及货场迁建工程等相继开工建设。登高远眺,越州大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杭甬客运专线这条飞架东西的钢铁巨龙已现雏形,正在田野上腾起。2011年底,杭甬客专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绍兴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让绍兴与杭州、宁波等地进入“同城时代”。
  “新水运时代”蓄势待发
  杭甬运河绍兴段航道改造工程是绍兴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单体水运工程,全长100余公里。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全力改建,2009年6月底杭甬运河绍兴段全线通航,500吨级船舶航行从此畅通无阻。
  伴随着杭甬运河绍兴段的建设步伐,疏通、疏浚支线航道,造大船,建码头等工作也颇有成效,进一步提高了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从而推动了绍兴市水运业的壮大发展。
  航道等级的提高,更激发了绍兴航运企业、船主更新船舶的积极性,许多船主“撑”大船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2006年,绍兴全市新建标准化船舶200余艘,与往年相比,新建船舶数量增长了60%左右,为绍兴造船业朝着标准化、钢质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夯实了基础。
  “十一五”时期,绍兴船舶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钢质挂桨机船全部退出运输市场,大吨位船舶得到发展。绍兴辖区新投入营运及在建船舶均为标准化、环保型的300总吨级大吨位船舶,200总吨以下船舶淡出“江湖”,绍兴市单船平均吨位提升了10个百分点左右。据统计,2008年底,绍兴市共有货船1157艘,152891载重吨。到2009年底,全市货船数量下降至1101艘,但达到了159206载重吨,同比增加了6315载重吨。目前,绍兴辖区共有货船1066艘,172226载重吨。绍兴内河大吨位船舶的迅猛发展,展示了杭甬运河绍兴段的潜在价值,水运发展势头迅猛,已日益显出无穷尽的经济魅力。
  穿绍兴而过的杭甬运河绍兴段的通航,为绍兴内河航道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一大批内河码头、港口和沿河产业带的建设与规划。2006年8月,诸暨枫江码头投入运行,有500吨级泊位4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00万吨,刷新了绍兴内河港口单个码头吞吐量的纪录。而后,诸暨港区先后建成海亮码头、水利会码头、万兴码头等港区组合群。绍兴港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进港道路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今年12月26日,由绍兴民营企业浙江鼎嘉投资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区正式动工,标志着绍兴港码头主体工程正式兴建。
  五年间,绍兴市遵循“港航强省”战略,全面加快内河航道建设,诸暨浦阳西江姚公埠至金浦桥8.6KM航道整治疏浚和东江炸礁养护工程,于2009年2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而诸暨姚公埠至新亭埠14.5公里四级航道养护工程也将于2010年底完工,浦阳江通航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期末,绍兴以杭甬运河绍兴段为主动脉,将曹娥江与浦阳江相连,“一河两江”串起萧余线、南塘线、绍海线、百盖线、环城线等一条条支线航道。绍兴的内河运输正向“江河海联运时代”迈进。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出成果
  “十一五”期间,绍兴市以“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环境最优化”为目标,构筑适应我市公路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功能强、效率高、服务优的站场体系。先后建成绍兴市公路客运西站(一级)、绍兴县平水公路客运站(二级)及新昌城东客运站(三级)等10个公路站场并投入运营,为我市道路运输综合保障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契机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末,绍兴市拥有载客汽车334972辆,比“十五”期末增加223229辆。“十一五”期间,绍兴市全社会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8179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774951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51629万吨,货物周转量1854807万吨公里。
  在全市道路客货运输稳步增长的同时,全市交通部门继续执行公交优先政策,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城市公交上山下乡带来的便捷。2006年,我市首先实现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IC卡一卡通;2007年,实现全市城际公交IC卡一卡通,市区和绍兴县的无人售票公交车票价由原来的2元下调至1元;2008年,全市城区公交实现IC卡一卡通。积极推进公车公营模式,2009年,全市实现公车公营模式的公交车达80%以上。
  同时,大幅度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从2008年起,每年均投入超过1亿元用于更新公交车辆。2010年,市区、绍兴县更投资高达1.08亿元,共购买新车194辆,发动机更换改造229台。至2010年6月,绍兴市区实现了二环线内运营的公交车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并通过线路延伸、开通二级区间线路,进一步发展农村客运、公交网络化建设,特别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上,建造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截至2009年,全市2247个行政村已通公交客运的达2229个,通达率达到了99.2%,进一步满足、方便了城乡居民出行。
  与此同时,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了以中国轻纺城综合物流基地、市集亚物流基地、绍兴港越城港区中心作业区(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区)、新昌国际物流中心等为重点的物流基地建设。其中,中国轻纺城现代物流园区(国际仓储中心一期工程),今年12月底前将进行试运行。绍兴市集亚物流基地一期项目占地面积269亩,设计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投资1.8亿元,正按计划推进。新昌陆海国际物流中心今年5月底全面启动,到10月底已完成投资10117万元。并积极组织“绍兴市集亚物流基地”和“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两家物流龙头企业参与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货物运输车辆与省信息中心GPS联网。同时,积极推进绍兴“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到“十一五”期末,绍兴市已设立规范城乡物流配送经营网点25个,配有统一标识、标志、标牌的“三统一”专用城乡配送车达15辆。(绍兴日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