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2010-12-28 23:3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十一五”时期,是全省粮食经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全省粮食经济在破解一个个重大难题中,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省粮食局局长祝业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工作要突出“五个重点环节”,着力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谈到“十一五”期间的粮食工作,祝业辉说,这一时期,是吉林粮食经济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阶段。主要表现在: 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及时提出“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即,由过去单纯解决农民卖粮难,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由过去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向加工增值、品牌开拓、做大做强产业转变;由过去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向以国有企业为骨干,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市场主体转变。并一以贯之地加以落实。在此期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取得新的进展,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取得长足发展。 
    祝业辉说,“十二五”期间,粮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着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开创全省粮食经济发展新局面。 
    谈到具体工作,祝业辉说,全省粮食流通工作要突出“五个重点环节”,着力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把握关键,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全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任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保持省内消费350亿斤(其中口粮保持在110亿斤),确保销往省外250亿斤。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保护农民利益。力争年均收购总量500亿斤,销售450亿斤。保持省级储备粮食规模稳定,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省地方储备保持20亿斤,食用油0.5亿斤,在长春、吉林适当增加市级储备,并储备成品粮油小包装。完善粮食应急体系,确保应急粮油供应。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粮食市场监测直报体系和粮食储备、加工、运输、销售等应急供应网络。 
    项目带动,在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吉林省粮食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满足增产百亿斤商品粮流通需要,实现产业园区、仓储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市场和网络信息协调运作、相互融合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农户安全储粮工程建设,实现农户粮食产后减损,再造“无形良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标准化储粮设施,收储能力达到3250万吨。有效仓容达到175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罐20万吨,仓(罐)容完好率达到85%以上。新建和维修改造烘晒设施,年烘晒能力达到1650万吨以上。年运输能力达到1750万吨以上,“四散”比例提高到50%以上。建设科学储粮仓75万套以上,全省25%以上种植玉米的农户使用科学储粮仓,90%以上实现安全储粮。 
    构建平台,在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建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期货市场为先导,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 
    整合资源,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吉林省粮食加工业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整洁、技术进步和持续发展的粮食加工业体系。到2012年,培育15-20个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整合3-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新建或重组3-5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辐射力强的粮食加工园区,并以加工园区为核心,现代物流为纽带,城乡连锁为网络,实现粮食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要达到30个;新建或重组8个粮食加工园区;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以上。 
    强化服务,在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强化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职责明确、层次分明、资源配置合理、标准统一规范的省、市(州)、县(市、区)、企业四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健全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监测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粮油检验技能培训和鉴定,不断提高粮油质量检验员的技术和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从业行为;建立和完善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等系列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粮食安全检测技术及检验方法标准,实施粮食检测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加强各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加大对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更新补充检测仪器设备,开发研制和推广使用先进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加强与农业、质检、工商、食品、卫生等部门的相互衔接配合,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质量监管和检验技术优势,实现粮食质量监管和检验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法制化,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动全社会粮油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