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农超对接”存在问题的调研

2010-12-27 15:2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今年3月,为探索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自主品牌,保障城镇居民农产品供应和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但对兰州蔬菜主产区榆中县及城区部分超市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后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超对接”这种全新营销模式的推行速度缓慢,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要想享受到该模式带来的实惠,尚需时日。 
  一、品种少量太小农民苦言没货
  在部分菜农看来,“农超对接”很不现实,主要是菜配不齐,“如果超市需要10样菜,而我的地里只种了2样菜,那剩下的8样菜,你让我上哪去弄?只能从批发市场配货,但是价格肯定就高了,再加上运输成本,拉到超市的价格说不定还会比现在批发商直接供货的价格高,哪个超市能要我的货?”
  其实,这也正是兰州大多数超市管理者们的担心。现在超市要实现全部农产品直接和超市对接还难以完全实现,因为配货就是一个大问题,比如,超市直接到新疆去进大枣,去海南进热带水果,但这具有很大的风险,更多的成本,与专业的供货商相比,超市在数年之内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还需时日。 
  二、缺资金少人才超市有心无力
  兰州紧傍蔬菜种植基地,且有大的冷库和较发达物流业。但为何农民与本地超市却无法对接呢?实际上,“农超对接”不是农民将农产品种出后放进超市,而是专业合作社,经过加工包装,将农产品变为商品后再进入超市,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行“超市+基地”供应链模式。吕忠贵分析,目前超市的供货商一般是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具有完备的现代物流系统,但是作为销售终端的超市想要做到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问题。一般小型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去建设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中心,前期投入成本太大。然后就是人员的配置,仓库的选择建立以及专门人员的培训等都需要解决。所以说现在可能有些超市有意向去做农超对接,但是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实现。 
  三、“农超对接” 兰州还需闯三关
  与兰州农民和超市各有苦衷,“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相比,榆中顺源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则与杭州成功对接。尽管给杭州供货赚的钱比较少,路程也远了点,但运作资金有保障。合作社都是私营企业,资金有限,杭州的超市拿货就结账,减轻了合作社的资金压力。而兰州的超市最长要交货半个月后才能结账,这也是兰州“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 
  “农超对接”的最初目的,是减少蔬菜贩运中间的繁杂程序后,降低蔬菜的价格,进而保证消费者吃上新鲜廉价的蔬菜。但同时“农超对接”要求改变蔬菜供应的潜规则,因为现在大多数超市都要收取进场费,“农超对接”要求优化产业供应链,使超市对蔬菜的盈利模式彻底改变。但是,这—切要实现还困难重重,因为超市要改变赢利模式尚需过程。 
  目前兰州市有农民合作社近400家,但实现“农超对接”的只有两家,而且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能否继续实现“农超对接”,目前很难预料。超市有超市的规定,合作社却能力有限,一个是配货问题,一个是结账周期。合作社因为是由5个以上的农户自己入股,自由资金有限,加之没有抵押物贷款困难,融资的能力有限。 
  “农超对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窦学诚博士说,因为随着市民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经过“农超对接”运送到超市的农产品有根源可寻,万一出了问题很快就可以找到问题之源。但是,“农超对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首先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有大型的合作社或者企业来承担对接工作,单个的农户是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对接;第二是合作社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因为超市的农产品一般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再者就是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必要的时候要进行相应的示范指导,协调好各方利益,以县为单位做好区域化布局工作。”窦院长称,目前兰州超市“农超对接”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前期的投入成本较大。但是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农超对接”工作启动越早越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