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中国尚处于“概念”阶段
2010-12-26 14: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物联网”勾勒的蓝图固然美妙,但现实运行过程中,物联网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物联网发展进程如何?
记者:你觉得中国物联网发展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马凌: 首先我们 -
要明确物联网定义,按照易观的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就是实现机器到机器通信(Machine to Machine),这是封闭而私有的网络,多为企业内部应用,而非对公众开放的,如同Web 1.0。广义的物联网基于事件的智能机器(Thing of Interent),这是开放而公开的网络,如同互联网一样信息可自由开放使用,如同Web 2.0。
就具体发展阶段来看,海外物联网发展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拟人化定义就叫做从婴幼期到成长期阶段;中国目前来说还只处于概念阶段,虽然目前包括运营商、产业各方在逐步进入物联网,但真正大规模的成长机会或者说到大规模井喷的阶段还为时尚早。
记者:那么在中国物联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凌:最主要在于产业链冗长、成员众多。比如信息识别环节就包括芯片生产厂商、模块厂商、终端厂商,终端可能还要分为两类,如嵌入式终端和通信终端等。这中间还有围绕这些设备终端生产的一些服务机构,比如做安全认证的公司。实际上在信息识别环节就已经反映出厂商和上下游关系。信息传输环节的话,有传统意义上的局域式网络,广义上的公共网络,这其中包括各种网络服务运营商在里面。信息处理环节,其实和软件处理类似,包括系统集成平台,相关软件应用程序平台。信息应用层面的话,有应用提供甚至一些咨询厂商或服务商。经过这么多环节才最后到达客户端。
正是由于产业链冗长、专业化分工特别显著,很容易形成条块化各自为阵的运营管理方式。说白了最难的就是,这么大一摊子事很难由产业链某一个环节或某家厂商来“挑大梁”,来号召大家在产业中共同发展。
我们以目前参与到物联网发展中间的代表机构电信运营商为例,中国移动在这一块的收益已经达到一定量级,运营商体系主要以它为主,但即使它想当产业链老大,目前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但仍未被广泛接受。
实际上物联网发展路径可能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在一些重点行业或区域建一个局域性平台,然后才能变成大区域或者全行业,最后才能真正变成全国。目前只处于第一个阶段,由中国移动直接来做标准。真正的标准应该是有事实基础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认同,而且大家有共赢机制。但现在没有这个基础,制定一个标准等于是“空中楼阁”。
另一个核心点在于,究竟谁来为这个“网”埋单?这个产业链太长又复杂,各方利益又很难形成共赢的情况下,没有人下决心来投资这个“网”。谁来牵头?谁来埋单?这是目前的关键问题。
记者:目前的一些物联网行业应用,有没有你觉得成长空间比较大的?
马凌:从定义上来说,既然要形成网就一定要有规模。这个规模在于要有一定的需求量,从而形成各方利益投入,规模是判断这个行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指标。
从目前应用的重点行业,比如运营商大力去推的电力、金融、交通行业来说,要么没有特别大的规模,要么这个“网”根本无法打通。
比如电力,如果实现智能抄表,不用人工上门固然好。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果真的实现自动化,那么这些人力怎么办,这会是一个社会问题。金融行业的话,相对比较成熟。比如现在很多餐馆用的无线POS机,不用到柜台刷卡服务员拿来一个无线POS机就可以,但这种应用需求目前来说还没那么大。而交通行业的问题在于,其核心管理体制是条块化的,你从上海去苏州,每个收费站经营管理主体不是一家单位,甚至交接处的收费站还属于不同政府管理,这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个网很难打通。
所以说物联网在中国只能是概念阶段,虽然有有利因素在推动,但制约因素更大。产业链冗长,没人来挑大梁;具体到行业应用的话,每个行业可能都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等等。
概念热起来,并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形成规模。刚才讲的这些,有技术问题、模式问题、策略问题,但更多的是行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造成行业想迅速做成大规模很困难。
那你觉得物联网未来发展速度会很快吗?
就我个人的研判,目前虽然有一些市场应用,但要把这些真正形成规模化“物联网”很难,至少三五年之内都不会有大规模应用或者井喷。整体市场大规模变化不太可能,一些局部的行业应用或者区域市场会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如果说想形成和互联网一样全国大规模各行业都用的这种网络的话,三五年之内不太可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