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筑推进沿海开发的新跑道--204国道江苏段改扩建工程亮点扫瞄

2010-12-23 13: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月6日,204国道江苏段改扩建工程最后一段--连云港赣榆段建成通车。这表明经过五年的持续拼搏,“十一五”期间江苏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等级标准最高的重点项目--204国道江苏段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营运。这条集聚着时代光彩的宽阔大道,彻底改变了昔日狭窄、弯曲、穿越集镇等诸多旧貌,以主体工程的舒展坦荡与文化公路、安保审计、数字公路、绿色通道、服务设施五个专项工程的精彩,彩虹般地串连连云港、盐城、南通、苏州四市及其管辖的19个县(市),与沿海高速公路形成并驾齐驱之势,成为推进沿海开发、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的新跑道,这对加快江苏--尤其是苏北、苏中经济的腾飞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升理念 超前谋划 
   欲追根溯源,204国道盐城段、南通段的前身,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而令后世敬仰的北宋时期名臣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大堰--范公堤为路基修建的。岁月流逝,沧桑巨变,经过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204国道江苏段终于建成了二级路,并于2002年被交通部评为“部级文明样板路”。 
   面对荣誉,江苏公路人未敢懈怠,认为204国道江苏段虽为部级文明样板路,但全线标准差异很大,集镇化现象严重,不少路段的行车时速已低于60公里,与国道的身份难以匹配。特别是连云港的新沂河段为漫水公路,每逢汛期,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客水压境,长达144公里、宽约4公里的新沂河一片“汪洋”,水深达七八米,致使连云港段被迫“禁行”,时间长达二、三个月之久。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落实“十一五”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沿海产业带”的战略,江苏省交通厅超前谋划,2005年开展了204国道江苏段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决定对204国道江苏段实施标准为一级公路的扩建。考虑到工程浩大,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省厅公路局制定了分两期实施的计划-- 一期工程(2006-2008年)为盐城南段、南通段、苏州段及连云港新沂河大桥,总长约305公里;二期工程(2008-2010年)为盐城北段及连云港赣榆段,总长约154公里。该项工程概算约104亿元,改造后全长约542公里,其中新建段为273公里,老路扩建为187公里,大中修82公里,累计完成软基处理331万延米,土石方2567万立方,沥青混凝土285万立方,大桥特大桥49座,互通17座,中小桥234座,涵洞807道。 
  上下协办 攻坚克难 
   如此浩大的工程,唯有得到沿线各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方能有效推进。好在各级领导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上下协力攻坚克难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04国道苏州段全长98公里,因与上海接壤扩建期盼最为迫切。太仓、常熟、张家港三市不但调集精兵强将分别成立了由副市长担任总指挥的扩建指挥部,而且主动筹集资金率先开工扩建。以太仓市为例,该市2006年度就自筹资金率先完成了12公里太仓南段的扩建,其中仅拆迁安置政府就耗费巨资6亿元。扩建期间,太仓市市委书记浦荣皋几乎每天一个电话了解工程进展,多次指示要将其建成“江苏仅有,全国一流”的国省干线。2008年底,该市又完成高规格的太仓北段建设。 
  南通段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被南通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其中,市区段由于征地拆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程建设,分管副市长吴晓春独创“夜总会”制度,多次召集相关人员,利用夜间在现场会商寻求解决办法。由于实施拆迁补偿公示和直接将补偿款打入个人“一卡通”的办法,拆迁难度最大的通州段、市区段不但加快了拆迁进度,而且无一人上访。 
  盐城市委书记赵鹏、市长李强对204国道盐城段建设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盐城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该项工程投资巨大,为筹集建设资金,该市制定了特殊政策,批拨1200亩土地让市交通投资公司运作或质押,落实银行贷款近10亿元。建设期间,赵鹏书记多次到一线视察,要求工程“做精做细”。李强市长对绕城拓宽段更是“事事计较”,辅道、绿化、安保、路灯等问题都给予了具体指导。 
  赣榆县是连云港“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扩建204国道赣榆段的愿望最为迫切。县委书记王加培、县长曹卫东将其列为沿线各镇及各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工程”,实行“日督查、周通报”制度,并纳入年终考核。与此同时,该县专门筹建了金盛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等三个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地方配套资金,保证了204国道赣榆段扩建工程的资金需求。 
  精心设计 彰显节约 
  设计是工程建设之魂,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不但是工程的“筋骨脉络”,而且关系到打造节约型交通。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心设计是彰显节约的最佳途径,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足一级公路通行要求的桥梁标准为双向四车道,但已建成的全长6.1公里、投资1.6亿元的204国道新沂河特大桥桥梁宽度仅为13米,即双向两车道。这绝非是“偷工减料”,而是精打细算的结果--兴建新沂河特大桥的目的是保证204国道连云港段汛期安全畅通,换言之,非汛期南来北往的车辆仍然可以经漫水公路通行。再退一步,即便汛期大桥车辆过于密集,则可通过信息发布,让受阻车辆借道沿海高速、宁连高速通行,而高速公路禁行的农用车、短途客车及行人、非机动车,仍然可以通过新沂河特大桥到达彼岸。正是基于这样的全局考虑,先期规划方案为双幅宽26米的大桥,改为了单幅13米,也就是先建一幅,先建一幅不但投资节约了一半,结束了204国道连云港段汛期禁行的历史,而且原有的漫水公路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204国道盐城大丰段实施老路拓宽改造,有三段约6公里在裁弯取直后,新老路基高度相差约一米。设计者突破平原筑路“上下行路基应等高”的常规,因地制宜采用上下行分离式路基,减少土方填筑近30万方,节资约110多万元。 
  204国道江苏段扩建工程全线采用低路堤设计,大大减少了路基填土量。据悉,南通段节约取土坑用地近700亩。盐城市公路处联合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高等级公路软基低路堤路段纵向差异沉降控制研究》,指导204国道盐城绕城段蟒蛇河以北软土地区低路堤路段的设计与施工,从通车一年多的效果看,纵向差异沉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同时也节约了预压土方100万方,缩短了施工工期。连云港赣榆段老路扩建段因降低了路面设计高程,使全线石灰土的土源不需要再进行征地,节省土地近600亩,减少工程运输成本1200万元。 
  立足创新 倡导三新 
  “立足创新”是“十一五”江苏公路部门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手段,204国道江苏段扩建工程项目,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但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提升了工程的质量,而且彰显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低碳经济”等诸多新理念。 
   “十一五”期间,省厅公路局提出的“用高速公路的先进理念来建设普通国省干线,用建设世界级桥梁的精神来建设干线公路桥梁”的要求,省市公路部门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204国道九圩港大桥为依托,联合开展了连续钢箱梁桥面铺装结构与工艺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在钢箱梁表面打磨防锈处置的基础上,铺筑环氧沥青碎石封层,再铺筑3厘米的热压沥青混凝土保护层,在面层与保护层之间用改性乳化沥青作粘结层,最后再铺筑3厘米SMA沥青混凝土面层。该项工艺基本解决了钢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脱层或粘结层失效的通病,成为省内同类桥梁铺装技术的首创。 
   南通还高度重视初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维修及养护成本之间的关系,全力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204国道海安、如皋、通州段共84公里的上面层均采用改性沥青,与采用普通沥青相比较,虽然增加了3000万元的费用,但有效提升了路面高温抗车辙能力,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从长远看这也是一种节约。204国道进入南通市区后,恰与城市主要干线--长泰路相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与区域干线公路通行交叉的矛盾,南通市决定设立三层立交,让204国道行驶的车辆一路畅通无阻。这座高大雄伟的立交,现已成为南通国省干线的精典之作。 
  盐城段桥梁众多,施工难度极大。蟒蛇河大桥115米主跨上部结构采用C55水泥混凝土,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多次邀请市内外专家对施工方案、原材料要求、施工监控等进行会商,严把高标号水泥等原材料的进口关,严把混凝土浇筑、养生等每一个环节的现场管理关。此外,绕城段还将大桥箱梁预制场地进行归并,将所有中小桥梁板预制进行集中,并在沿线集中设置6座混凝土拌合楼,这样既方便了技术质量控制、减少环境污染,又少占用土地节省了费用。为加快施工进度,建设者还优化了连续梁桥面铺装工艺,缩短了一个月的工期。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交通部门不可推卸的职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打造“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基础,而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源。国道扩建如何节约用地,考验着江苏公路人的智慧。 
   204国道常熟老路拓宽段扩建用土与地方水利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全长40余公里的白茆塘水系7级升至4级航道拓宽的弃土。改线段则结合申张线航道5级升至3级航道的拓宽取土。据悉,204国道常熟段结合航道拓宽合理调用土方数十余万方,不但化解了工程取土难题,而且提升了常熟航道的通行能力。常熟为水网地区,至今还存在着不少农民种田需划船的零星地块。工程指挥部经与镇村协商,决定在水系多的地方集中取土,既消灭了零星地块,又适当加大了取土深度。古里镇A4标原计划征地500亩用于取土,由于采用此方法不但减少征地200余亩,而且还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00余亩的人工湖。镇里将其命名为“东琴湖”,打算沿湖开发水景房,土地价值陡升。 
  南通海安段工程建设摒弃了零散取土的传统做法,由农林部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统一规划。由于取土坑面积大多在百亩以上,单位面积出土量大大增加,而且为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 
  盐城段为少占用农田,尽可能利用沿线提水养殖的鱼虾塘作为取土坑。新兴镇8公里的路基用土全部取之于鱼虾塘,少占用农田400亩。盐都大岗镇利用平整高地、荒地取土40万方,少占用农田200余亩。 
  保持国道安全畅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立辅道以减少交叉道口。204国道江苏段对已列入城市或集镇段的道路均增设了辅道。以太仓南段为例--主车道为双向8车道,两侧再铺以6米侧分带及6米辅道,总宽达60米。因设置了辅道,两侧原本100多个道口归并为5个。全长33公里的海安段通过建设47公里的辅道,仅设道口26个,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安段辅道是由施工便道改建而来,且均设置在绿化带以外,安全系数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4国道江苏段扩建工程还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江南水乡,无水不灵。考虑到人们对水的依恋,张家港段有意识的对道路两旁的池塘进行了综合整治,既解决了绿化填方的用土,又通过数百个小水塘的有效组合,满足了公路排水的需求,以至全线没有布设边沟。正因为沿线水塘众多,指挥部考虑到今后疏浚的方便和生物迁徙的需要,决定将原计划埋设沟通水系的三十多道管涵改为过水面积大的箱涵,以便让青蛙鱼蛇等生物来去自由。 
  盐城服务区与公路取土坑统一规划,形成一面临路、三面环水的布局,岸边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服务设施温馨雅致,处处彰显“水绿盐城”的地域特色。 
  文化引领 提升品质 
   “十一五”期间,江苏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打造文化公路的新理念,204国道江苏段改扩建工程通过实施主体工程和文化公路、安保审计、数字公路、绿色通道、服务设施五个专项工程,充分展示时代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成为江苏乃至全国首条“以路为载 传承文化”的国省干线公路。 
   所谓数字公路,就是通过数字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数字传输网络,为公路部门提供实时的交通运行信息,信息资源经过整合与发布,为干线公路的使用者提供及时的通行信息服务。据悉,已建成的204国道盐城以南段共安装了车辆检测器31套,视频摄像机22个,可变情报板21块,服务区查询终端14个。苏州、南通、盐城三市基本建成信息采集、传输、发布三个系统和市级公路管理服务和应急中心。 
   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204国道盐城以南段布置了8个服务设施,其中常熟、张家港、海安、如皋、东台、盐城6个服务区可与高速公路服务区媲美,能够满足驾乘人员就餐、加油、购物、汽车维修等多种服务。服务区统一应用江苏公路视觉识别系统,借以传播江苏公路行业理念,塑造江苏公路行业形象。“以人为本 珍视生命”的新理念,在该项目的安保工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全线不但在沿河、高路堤、急弯、陡坡、桥梁、涵洞等危险路段安装了防护设施,而且在集镇路段采取了有效的物理机非隔离设施,部分段落修筑了辅道有效归并搭接道口,所有交叉道口进行了渠化设计,全线指路标志体系统一规范。 
  扩建后的204国道江苏段还是一条景观之路,全线绿化率达到100%,宜林路段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主线绿化带乔、灌、草相结合,注重形状和色彩的搭配,可防止景观单调带来的视觉疲劳。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该项目在省、市、县交界点,服务区,城市出入口,主要交叉口共打造景观小品二十余处,集中展现204国道沿线的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太仓市在苏沪交界点和太仓停车区建造了“江南丝竹风韵”和“太仓娄东画派”的小品及景观,体现了苏州和太仓的地域文化元素;常熟在与太仓交界点设置了景石、亲水平台、亭、轩、花架等景观小品,景石上题有汪道涵名句:“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充分体现了常熟的人文历史内涵;张家港市在沿线重要节点建造了系列的风帆、棋盘、中华结、奔鹿等雕塑,将张家港市的城市精神和沿线地域文化串联起来;南通在通州与如皋交界处建造了一座乘风破浪的大型钢结构航船雕塑,以融合和体现船舶产业文化的地域特点;如皋市在九华路口节点建造了造型别致的寿星老人花岗岩浮雕,既体现了如皋“长寿之乡”的美誉,也传达了出行平安、旅途愉快的祝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