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交通运输厅厅长赵世军:墨脱公路2011年年底通车

2010-12-15 23:2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2月13日上午,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隧道工程现场,天高云淡,微风拂面,肆意的阳光像鞭子一样抽疼了每一寸裸露的肌肤。雪山,林海,冰川,雄伟的嘎隆拉美得让人沉醉。身后,武警交通部队官兵正在加紧施工。    
  扎墨公路――从扎木到墨脱的公路,肩负着打开一直不通公路、人称“高原孤岛”、“隐秘的莲花”的藏南小县墨脱的使命,而这条公路施工的重中之重――嘎隆拉隧道,即将在两天后打通。    
  为什么要修墨脱公路?修建这条公路难在哪里?它对墨脱人民意味着什么?……在现场机械的轰鸣声中与嘎隆拉雪山默默的注视下,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扎墨公路专家组组长赵世军对记者畅所欲言。    
  记者:嘎隆拉隧道这两天就要贯通,目前施工的最新进展情况如何,能否按计划贯通?    
  赵:嘎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一个控制性工程,由于墨脱公路地处欧亚板块的缝合线部位,地质灾害频发,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且地震烈度又很高,导致这个项目的工程难度非常之大。经过近两年的施工,现在工程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目前看,我们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我们很有信心,两天以后隧道会如期贯通。    
  记者:我们听说,今年6月25日,隧道出现了意料不到的重大涌水险情,施工一度中断,当时这个险情是怎么样的?   
   赵:当时是出现了大量的涌水。虽然我们在施工中已经做了全方位的准备,也有预案,但是涌水大大超出了预案,造成了我们的措手不及。当时隧道被淹没了200多米,涌水量非常大。加上雪水、雨水、渗水,一下子都涌到隧道里,日排水量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    
  记者:这个情况出现后,您作为交通厅厅长,当时心里有没有“咯噔”一下?    
  赵:非常非常着急。我们担心这会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由于嘎隆拉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打通这个隧道,要通过7个断裂带。加上山体本身很破碎,裂隙很多,害怕出现新的情况,导致功亏一篑。所以7月份,我们组织了专家组会诊,请国内著名的隧道和地质病害方面的专家到现场把脉诊断。最后,在停工20多天以后,我们从外地运的设备终于也到了,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排堵结合方案,我们的隧道施工终于又顺利推进。    
  记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墨脱公路反复进行了几次施工。听说90年代那次公路都通了,结果第一辆车刚开进去,就被泥石流冲进了江里,再也没有开出来。墨脱人口只有1万多,地理位置又这么偏,有些人可能要问了:既然修个路这么难,我们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去修呢?    
  赵:修这条公路确实很难。应该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就组织交通专业人员进行了探讨。到上世纪70年代,通过详细的勘察设计,开始了施工。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原因,还有当时其他方面的因素,最后只修通了80公里,也是很简易的一条道路,距离墨脱县还有62公里。到了90年代,进一步进行施工,也仍然只修通了一条简易路。到了1994年,正如你刚才说的,公路通车了,第一辆车披红戴花开进了墨脱,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滑坡、崩塌、泥石流、雪崩等,刚修好的路很快就被冲毁了,这一辆车进入墨脱之后就再也没能够开出来,不过不是网上传说的那样被泥石流冲到江里去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采取了一种办法,组织了非常有力的保通队伍,根据气候变化的不同季节,进行分段便道式的保通,直到“十一五”国家投资修建扎墨公路。    
  修通墨脱公路,应该说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我们祖国领土完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第一次进墨脱的时候,一听说交通厅的厅长来了,当地群众都自发地跑了出来,他们脸上表现出一种非常急迫的心情,拿出一个横幅,“墨脱人民盼修路”。我们当时非常感动。由于不通路,严重制约了墨脱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老百姓的出行。可以这么说,墨脱还处在比较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状态,类似二牛抬杠这样原始的耕作方式都还可以见得到。甚至墨脱县还实行着计划经济,比如说我们一个干部、一个职工,每个月供应多少斤粮食,要凭计划来供应。    
  记者: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    
  赵: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路,生产和生活物资运不进去。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仍然要靠人背畜驮运到墨脱去。所以修通墨脱公路应该是对老百姓出行、物流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墨脱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气候非常好,是亚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农产品丰富,高原稀有的植物随处可见。这么好的条件,由于不通公路,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修通公路,对于老百姓来讲,可以说是世代的期盼。公路修通后,墨脱的经济会很快地发展起来,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墨脱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即将实现。随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游客的大量进入,墨脱人民会很快地和西藏、和全国的发展接轨。    
  记者:再过两天,隧道就要贯通了,我们现在都很期待,隧道通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坐车到墨脱了?    
  赵:这个想法目前还为时早了一些。这个隧道只是一个控制性工程,整个公路的最终通车要到2011年年底。现在隧道另一头到墨脱县城的这段路正在全线施工。但即便是通车后,我们的任务依然很重,还有一些地质灾害需要观察、认识。通车后,我们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对病害进行整治。此外还要组织强有力的养护保通队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公路每年通车10个月。    
  记者:此次武警交通部队承担嘎隆拉隧道工程建设,从施工开始到目前贯通在即,武警交通二支队和三支队的官兵已经连续奋战了将近800个日夜,中间克服了大雪封山、高寒缺氧、高原病频发、后勤保障困难、技术难度大等重重困难,您对武警官兵的表现怎么评价?    
  赵:为什么选择了武警交通部队?因为在西藏公路建设中,武警交通部队应该说是一支主力军,曾经参与过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和其他一些公路的建设,而且武警交通部队特别能够打硬仗,具备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武警交通部队来投标。结果武警交通部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责任心,他们以最优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和经济指标中标。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这支队伍在隧道施工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想你们采访中也看到了。在这样寒冷的地区施工,非常难、非常艰苦,而且技术难度也很大,官兵们采取了很多切合实际的、符合这条隧道环境的施工方法,战胜了高寒缺氧等一系列困难,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在此,我希望通过咱们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向参与施工的武警交通部队全体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者:让我们共同期待嘎隆拉隧道打通的那一刻,也期待着墨脱公路全线修通的那一天。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公路把现代文明带给墨脱的同时,墨脱能够依然保留那份世外桃源的美,依然保持那份不受丝毫污染的纯净。    
  相关新闻: 
  西藏:嘎隆拉隧道今开通 天下第一难公路耗10年设计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今日,中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开通。这条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的公路,是总部在汉的中交二公院历时10年设计的。        
  39岁的何先志是墨脱公路项目的负责人。差一点,他的性命就丢在墨脱。在嘎隆拉隧道即将开通之际,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位常年奔波在项目上的“空中飞人”。        
  天下第一难的路 花了6年勘探        
  除了火山,墨脱境内遍布“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震、雪崩、冰川、水毁等20多种地质灾害”。        
  墨脱县的东北西三面被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被称为“高原孤岛”。 历史上修过几次路,均因地质条件恶劣而屡修屡毁。是我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2001年,二公院派出一支26人勘测队,在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徒步34天,勘探440公里。何先志说,“墨脱的地质资料几乎是空白,二公院用了6年时间,完成实地勘察,建立了公路沿线所有地质灾害发生地、地质险情资料,摸清脾性”。        
  墨脱公路全线,南北高差达2000~3000米。北段是喜马拉雅高山寒带,南段是雅鲁藏布热带雨林,几个小时,就跨越了“四季”。        
  何先志记得,有一次,早上3时就起来翻越嘎隆拉山脉,赶在太阳晒软冰雪之前翻过山峰,减少雪崩的危险。“走了7个小时,雪齐腰深,11点才走出冰川险地。”        
  为了避免隧道的出口避开雪崩频发之地,设计人员甚至要趟冰湖,“腿都失去了知觉”。        
  在墨脱公路设计中,二公院首次在国内公路行业中利用卫星影像测绘地形和地质判释。墨脱1100公里路段,每一个地质灾害易发点,每一种地质灾害的应对方式,全部是设计者一步步用脚走,“理论加实地验证”做出的公路设计。        
  据悉,墨脱公路的选址一共8条线。二公院将8条线筛选至3条,最后又优化至1条。其中最有可能的3条线路都进行了徒步实地考察。        
  嘎隆拉隧道 打破一年通车3个月的“冰封”       
   地质奇特的墨脱,北边被雪山一年封冰达八九个月,中部和南部的谷地则呈现亚热带湿热气候。        
  横卧中部的嘎隆拉山脉,成为墨脱公路的“季节大门”。 每年10月底大雪封冰的时候,墨脱南部的世界就与群山以北“隔断”了,墨脱公路一年只能用3个月。        
  “‘拉’就是垭口的意思”。何先志说,为了让墨脱公路按设计目标实现通车八九个月,二公院决定建嘎隆拉隧道,穿越冰川封冻。        
  嘎隆拉隧道地处喜马拉雅断裂带上,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的高原隧道,被称为“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 而且,当地每年发生能明显感觉到的地震3~5次。        
  “没有工程措施,隧道将面临被地震或地质断裂带‘撕开’的危险。”隧道还面临冰川融水、隧道涌水等难关。        
  二公院为墨脱公路展开了防冻涨、防排水、保温等课题研究,配合施工单位采用混凝土抗冻融等12项施工工艺,先后攻克大塌方、大纵坡、大涌水、大断层等我国高原隧道建设世界性难题。       
   嘎隆拉隧道的难度,从其规划书上可见一斑:“嘎隆拉隧道在完成后还将力争抗御6.5级以下地震;隧道错位26厘米之内不影响通行;极寒天气下隧道内径1米内不发生冻结。”        
  25年跟踪 几代人接力画“天路”        
  中交二公院副总工程师何天牛没能看到嘎隆拉隧道的贯通。今年元月,他从墨脱回来当天,患心肌梗塞去世。        
  从2001年起,何天牛每年至少要去一次墨脱,每一次徒步考察历时一个多月,最长待了7个月。他是墨脱公路专家组组长,何先志说“每一个方案他都参与了,每一个地方都有他的足迹。”        
  史经广是二公院进入墨脱的第一人,原交通部墨脱调查组副组长。1984年他就为墨脱公路勘探。“当时没有帐篷,走到哪,睡到哪,地下流水天上下雨。”        
  从1984年至今,二公院几代人为墨脱“天路”做设计。雪崩、滚石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有一次翻越嘎隆拉山峰时,何先志一只脚踏空,幸亏身边的门巴兄弟一手抓住了他。“要不是他一手抓着树干,我们两个人都会掉下去,脚下是雅鲁藏布江口。”       
  墨脱公路明年建成,将为开发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游、森林、水力等资源提供条件。墨脱是我国与印度接壤的地方,据悉我国还要在墨脱建4条道路,作为发展经济、保护领土之用。墨脱公路是“第一个尝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