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天地呼应架构立体交通

2010-12-14 13: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吕梁市“十一五”交通事业发展综述 
  又一个五年,吕梁市交通事业发展有史以来最为浓墨重彩、令人瞩目的五年。 
  这五年,吕梁市实现了由交通“短腿”到交通“腾飞”的华丽变身。 
  这五年,吕梁市从一座“深山孤城”向全省区域性交通枢纽阔步迈进。 
  这五年,吕梁市基础设施快速提升。高速公路、村村通、铁路、民航“四路并进”,立体发展,形成网络枢纽。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汾柳、太佳、汾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达到350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0公里/百平方公里。太中银、孝柳等铁路新建改造基本竣工,吕临支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太兴铁路有序推进,全市县县通铁路将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吕梁市已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要载体的出省主通道,以城乡高等级公路、农村等级公路为配套的交通格局。一个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 
  壮哉吕梁,千里疆域,昔日闭塞,今一日可还,正成为通江达海、连结四方的重要枢纽。 
   打通动脉——从“深山孤城”到交通枢纽 
  多年来,地处内陆山区腹地的吕梁一直被视为全省交通的“神经末梢”,交通瓶颈制约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崇山峻岭,不仅阻断了吕梁与外界的联系,也阻断了吕梁人民发展致富的梦想。 
  这种情形,一直在无奈中延续。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交通运输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了工作思路,优化了发展环境,使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合力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了由部门办交通向政府办交通、社会办交通的重大转变。 
  自此,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吕梁负起了新的使命开始了铁路、公路、飞机齐头并进的交通大建设。 
  2009年2月21日是一个值得350万吕梁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吕梁民用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昔日的黄土高坡,过去的穷乡僻壤,居然也要建自己的飞机场了!这一消息瞬间刺激了几乎所有吕梁人的神经,这个在同时间纳入建设规划的机场中耗时最短、进展最快、拨款最多的交通项目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项目本身,成为了一项凝心聚力的工程。吕梁建机场,意义不一般,吕梁民用机场的开工建设意味着被称为革命老区、贫困大区、资源富区和潜力大区的吕梁市,将结束没有飞机场的历史,也意味着我省中西部地区将要迎来一个新的更加开放的发展机遇,必将让开放的吕梁进一步参与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和合作,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几乎在同一时间,太佳高速公路吕梁段开工建设,这是吕梁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途经吕梁的岚县、方山、临县三个区位劣势严重的县,也是吕梁发展后劲十分强势的县,在这里建一条高速对吕梁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可想而知。市委、市政府,沿途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老百姓自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应对当前危机、拉动地方经济、惠及农民的头号工程,给政策、强服务、创环境,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事无巨细,普通百姓全力支持,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太佳高速吕梁段成为全省同期开工建设中建设速度最快、工程质量最优的高速。再加上汾平高速公路已经建成运营,西纵高速、环城高速即将开工,吕梁县县通高速的历史将变成现实。 
  作为内陆区域,铁路发展对于吕梁来说尤为重要。“十一五”期间,吕梁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铁路建设项目,掀起了铁路建设的新一轮高潮,太中银铁路吕梁段及吕临支线、太兴铁路、中南部铁路通道吕梁段等铁路项目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了吕梁煤炭外运的通道,加快了吕梁能源基地煤等产品向全国各地的输送,撑起了吕梁交通运输的“铁脊梁”,使吕梁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同时,铁路的延伸,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目前,随着太中银铁路通车在即,随着火车高鸣的汽笛声,吕梁的发展将得到更坚实的交通保障。 
  公路、铁路、航空项目的全力推进,标志着吕梁综合运输体系正全面加快和初步形成,吕梁正由一个过去封闭的内陆山区走向四通八达的枢纽城市。 
  舒络支脉——从“泥泞难行”到“农路通畅” 
  “晴天‘沙尘路’,雨天‘水泥路’,出门基本靠走,有车(自行车)也是‘车骑人’(指雨天)”。一段看似诙谐、实则无奈的顺口溜话,道出了当时农村出行的艰难。——在吕梁,高高的大山阻碍了老百姓与山外世界的交流。 
  吕梁在逐渐有了航空、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后,还需舒络交通“静脉”和支动脉——农村公路。“十一五”时期,吕梁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把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作为重点,把水泥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把客运站、候车棚建到集中地,把通村客车开到村头,“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就像一根“杠杆”撬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乡村生活面貌的整体转变,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延伸乡村,“路运站一体化”和“农村客运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彻底解决了农民群众“出门难、进城难”的问题。仅2009年一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就完成投资17亿元,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6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1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0.59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县乡公路新改建28项总里程215.3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4624.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油路)行政村697个,通畅率达90.4%;全年新增63个行政村通客车,通客车行政村数达到2962个,村通客车率由去年的93%提高到95%。 
  路修到哪里,车开到哪里,致富的种子就播种到哪里。路通村容新、经济活。一体化的推进,在大大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刘虎宽敞明亮的大砖房里,地上铺着木地板,墙上挂着艺术挂毯,屋里摆着各式家用电器。谈起生活的变化,刘虎心中溢满喜悦:“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条水泥铺成的公路,我们不会过上好日子。”原来,自从村里通了公路,他首先就去外地闯了闯,用他的话说,是“开开眼界,取取致富经”。果然,“满载而归”的他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运输业,先是把村里的土特产运出去,把村里没有的东西拉回来,等资金积累够了,他又买了辆小巴士做起了客运,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一条条民心路、发展路的开通,给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富庶的希望,而且还有对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推宫活血——从因循守旧到改革创新 
  “十一五”时期,市交通运输系统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改革阻碍事业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大力推行“四大改革”,增强了“十一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后劲。 
  深化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统一规划、规范建设,集中资金、同步实施,严格管理、提升水平”的思路,不断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投入,加强机构建设,改革机制体制,强化养护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和路况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以县级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各乡镇政府全部建立起了县、乡两级养护管理机构,严格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管理体制,做到了有路必养、有桥必管,基本消除了农村公路养护的盲区。农村公路养护实行市场化养护,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养护权,由有养护资质的队伍进行养护,市县交通部门实行严格的养护监管和督促检查,保证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同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保证农村公路养护的稳定投入,市级财政每年为全市乡公路每公里补助养护费达3500元,仅2009年市级财政在农村养护上补助投入就达到150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各县市区政府投入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客运线路改革。在客运方面,加强了客运车辆进站管理,对全市各客运企业和汽车客运站进行安全监管,开展乘务员培训管理,规范客运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在货运管理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业的发展,切实保护了合法经营者权益净化了运输市场环境。在维修管理方面,继续推进二级维护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对二级维护企业的检查验收。在全市二级维护企业中强制推广使用二级维护射频监管系统,提高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纵横交织的通行网络,往来穿梭的车流人流,随着吕梁交通运输条件的全面改善,交通枢纽的全面形成,吕梁与周边地区交通格局和时空关系将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吕梁在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将迎来发展的先机。当距离不再是瓶颈时,吕梁这个资源富区、潜力大区必将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发展中逐步构筑起来的立体交通网络,必将成为吕梁经济腾飞的坚强基石,成为延伸350万人民梦想的“黄金通道”。 
  一个天地呼应、连接四方的吕梁,必将益于当代和后代,益于山西,益于全国。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