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电器的“云管理” 物流

2010-12-11 11: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近30年来,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疾风飙进式的成长,尽管这种成长往往伴随了坐过山车般的起伏,以及如流星般划过后归于沉寂。但是,一种更加稳健、持续、平静生长的力量,也在此过程中日益显露出价值来。

  苏宁电器以一种平静、温和、自在的姿态,在狼烟四起的中国家电连锁业中显得特立独行。如今,这家当年“家电三国”里的跟随者,一跃成为 -

了零售行业的领先者。

  今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宣布苏宁电器集团以1170亿元的年销售额,超越国美电器、百联集团、家乐福等内外资对手,成为中国第一大零售企业。更令同行们瞠目的是,至2010年6月,苏宁电器门店总数达1101家,预计全年新增门店400多家,这刷新了同行的开店速度。年底时在300个城市的门店总数将达到1400多家。

  这种后发的超速,并没有以牺牲盈利能力为代价,苏宁电器2009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06%;在已有门店城市,苏宁的新店可在6个月内实现盈利,即使是新入城市也能在1年内实现盈利。

  苏宁何以能够后来居上?可以归纳出很多原因,例如它没有控制权之争,它一直谋求与供应商的双赢,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发展节奏等。通过深入现场的调研访谈,我们发现了苏宁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连锁商业规律的尊重与回归,不妨称之为—“云管理”。

  “云”中苏宁

  苏宁的综合电器连锁之路,至今走了不过10年光景,从2001年的年销售48亿元,到今年底的预计1500亿元;从起初的十几家店面,到现在的300个城市近1400多家店;从起步时的3000多名员工,到现在的12万人;以如此的速度与规模,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说,“苏宁只生产了一种产品:服务”。

  而这个唯一产品的生产,正在具备一种能力:“即使2/3的苏宁员工不上班,只要有人在店里招待顾客,有人送货,公司照样可以运作。”苏宁副总裁孟祥胜半开玩笑说。苏宁凭什么?凭的是一套高效运作、中央全面控制的信息系统。

  在南京多媒体指挥中心,一个宽大的屏幕上显示着苏宁全国1000多家门店的实时画面,总部的监控人员可以随时操控这些门店的每一个摄像头,让它转向、推近、拉远,因此小到某一件商品的价格,大到不可测的顾客纠纷,都可以在总部清晰看见。

  同时,每一个品牌商品的实时销售状况,每一个门店的实时经营数据,乃至某个商品品类或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总部一目了然。指令也在这里发出,哪里需要补货,哪里需要增加人手,哪里经营不佳需要调整????公司如此之大,公司如此之小。

  零售业表面上做的是前台生意,然而核心依靠的却是后台的支撑体系,孙为民称之为“看不见的生产线”。

  云管理

  2006年,美国谷歌公司提出“云计算”计划,意在将大量通过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为用户按需服务,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把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享受“云”的按需、易扩展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苏宁的管理模式,就正在具备“云”的特征。

  简单说,苏宁正在成为一家总部高度集中管理的公司,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商品采购、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人事招聘培训,到开店选址论证,乃至于一个新店的营销规划,统统由总部来规划、设计、安排、操作,或是发出指令;终端门店以及其上级区域公司则完全成为了执行者。当然,终端的执行,也会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其可发挥的空间,也是通过总部的流程和规范设定好了范围的。总部就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终端就像是不断伸展扩张的“神经末梢”,中间层的区域公司则是一个个枢纽型的“神经元”了。

  苏宁内部将此管控模式称为“专业化分工 + 系统化集成”,即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总部垂直管理为主体的矩阵架构。这个总部高度集成的大脑,有五大功能区:连锁发展总部、营销总部、服务总部、财务总部、行政总部,五大功能区再通过下属40个神经元(管理中心)从上到下垂直连接各地1000多个神经末梢(子公司或分公司)。这些神经元有的以职能分,有的以产品分,人数最多的700多人,人数最少的40多人。通过它们,苏宁极大地回收了分公司的权力,采购信息、销售信息、财务信息、客服信息、人事信息等必须先汇总至总部,然后统一下达指令。

  “大脑”还在继续膨胀中,目前苏宁总部有3 000多人,公司正在南京徐庄建设新的总部基地,未来人数将进一步扩大到6000人左右。通过“云管理”,苏宁实现了经营管理的高度统一化和标准化,一方面避免了连锁零售业“连而不锁”的痼疾,最大限度享用规模经济的益处,同时也避免了成本和风险的累加,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其净利润率从以前的平均2%~3%,提高到了现在的5%~6%。

  家电连锁业的本质

  “云管理”的成型,涉及信息系统建设、物流基地建设、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优化等等,既是公司对连锁管理理念认识不断升级、固化的过程,也是公司彻底变革的过程,企业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对家电连锁业本质的不断学习和追求是变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苏宁副总裁孟祥胜说:“家电连锁业不只是开店促销那么简单,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基本的平台和能力,我们强调前后台协同发展,后台优先。”另一位副总裁任峻说:“零售业就是物流业、信息业、人的事业。一个人从南京去北京,首先得保证朝北走,至于原计划走高速路,不小心却走到国道上去了,没有关系,调整过来就行。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稳健地走自己的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一管理系统的搭建是过去10年持续摸索的积累。

  2000~2002年,苏宁初步建立连锁机制,坚持在核心商圈的核心地段开设旗舰店,坚持传统家电与3C产品结合的产品策略。2002年,苏宁提出建设门店、物流、售后、客服四大终端,开始在全国建设物流中心,调整了组织架构,建立起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总部垂直管理为主体的矩阵式结构。

  2003~2005年,苏宁加快了在全国的开店速度,2005年7月进入武汉,标志着在全国一级市场布点全部完成。此阶段,苏宁提出了著名的“5315工程”,即在全国建设500个售后服务网点,30个客服中心,15个物流基地。

  2006~2008年,苏宁继续进行体系调整,扩大旗舰店在门店中的占比,开始实施“租、建、并、购”四位一体的开发策略。此外,第三代物流中心交付使用,集中的呼叫中心的组建,用于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SAP系统的上线,使苏宁实现了供应商、员工、消费者的全流程信息集中管理。采购、结算、物流分拨这些原本高度分散在全国各分公司的职能进一步集中到了总部。

  2008年至今,苏宁启动三年攻略,计划平均每年新开店200多家,用3年时间做到行业规模第一。事实上,苏宁在2009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苏宁决策很慎重,大方向确定以后,随着业务的扩大,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碰到问题,我们就解决问题。很多事情需要尝试着做,做成了再在公司内部达成共识。”任峻说。

  这是一种试错式的、渐进式的变革,苏宁会根据行业发展方向、环境成熟度、自身能力基础、外部成功先例制定发展策略,但所有这些阶段式、渐进性的策略,都围绕了连锁行业的规律:在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复制,一切指令、标准均由总部发出。

集中的更集中

  “云”的概念,并非以“云计算”为肇始,谷歌公司的“云计划”理念,参考的是当年GE公司变分散发电机发电为统一电厂电网供电的先例,这些理念的核心,就是集中化生产,分散式享用。

  信息系统建设

  以2006年SAP系统上线为标志,苏宁的信息化水平上到了一个新台阶。在这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所有的业务流程都得到标准化的执行,同时也通过流程的不断优化,提升各职能机构最终是整体业务的效率。

  难怪苏宁营销总部战略品牌合作推进部总经理郭良说:“很多供应商愿意到苏宁总部来谈合作,他们知道和苏宁总部谈完就相当于和全国所有门店谈完了。不像有的同行,总部谈总部的,下面执行下面的,各地标准不一样,势必出现偏差甚至阴暗的东西。”

  财务是管理的终结,苏宁2007年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这一独立作业中心,无论每年新增多少家门店,公司都可以统一核算、统一结算、统一资金管理。子公司提交财务请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专人支持。信息化将财务流程标准化,使其变得简单、透明,加强了对于企业快速扩张的风险控制。

  高度一致的标准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商业连锁企业没有标准势必沦为“连”而不“锁”。“我们公司开会很少谈策略、技巧,谈的最多的是体系、组织、流程,做任何事情首先想有没有体系来支撑。”孟祥胜说,“不管决策层还是执行层,天天讲的是完善标准、细化标准,十几年坚持不懈,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氛围。”

  翻阅苏宁各管理中心的月度工作计划,40%~50%的考核科目与完善标准有关。标准越做越专、越做越细是为了提高作业的最终品质,麦当劳的操作手册摞起来一人多高,一流连锁企业都是标准的狂热分子。借由信息系统,苏宁总部往外传输一致的规则和标准,这让公司业务的大规模复制,变得越来越高效。例如,今年预定开店目标是500多家,而实际开店数可能是400多家,这个速度已经超越历史,睥睨同行,但是由于标准和流程的严格执行,使得目标的完成,不会是纯粹的追求数字,还会是以质量为前提和保障。

  苏宁的新店选址通常由子公司操作完成并上报总部审批,前期调研需要拍摄照片供总部参考。以往总部会提出大致拍摄要求,如前后、左右、周边要拍摄到,现在的要求已经细化到店址正面90度、距离多远、拍摄多少张,店址侧面多少度、距离多远、拍摄多少张,简单的拍照工作也有细致的标准。照片上传以后,系统设置自动显示照片是否符合拍摄要求,总部审批人员由此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容易作判断了。

  商品陈列的决定权也在总部,这往往是同业的灰色地带。连锁发展总部依据地理位置(南方、北方、香港、日本)、门店属性(旗舰店、中心店、社区店、精品店、乡镇店)、消费者偏好(如一个品牌需要多少型号才能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等条件对所有门店进行分类,每一类别门店有不同的商品陈列要求。一旦新门店筹建,连锁发展总部马上可以输出标准空间规划图。子公司如需调整门店内商品陈列(如增加3C周边产品陈列、加大电脑出样量、增加手机陈设型号等)可向总部提出要求,审核通过才可进行调整。可以说一款手机摆不摆、怎么摆都有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制度,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沟通的过程。

  新门店开出,苏宁总部每3个月进行一次跟踪分析,如果门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盈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连同连锁发展总部和营销总部一起召开会议分析原因(三部门任一部门均可发起会议)。若是门店的问题(如店面位置、楼层结构、面积规模),连锁发展总部要对店面进行调整(如关店、置换、扩建改造);若是营销的问题,营销总部要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如调整产品品类、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服务水准)。为了防止推诿扯皮,调整决定必须由三部门共同作出,意见不一致时,可以上报总裁办作出最终的决定。

  强大的物流支持

  物流是实现销售最重要的物质保障,苏宁的第三代物流基地,规模最小的每年支持30亿元商品周转,最大的每年支持120亿元商品周转。这些物流基地辐射半径在80到150千米之间,最远可达300千米,辐射半径内可以实现24小时内送货上门。

  例如,2007年投入运营的南京雨花物流基地,辐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四地,每年支持100亿元商品周转,最高峰时每天进出库商品达2.7万件。这一面积达48600平方米的物流基地完全以机械化运作,日常作业操作只需两个班次共118人。零售业就是物流业,2009年,苏宁的零售配送能力较2008年增长了30%,日最高配送能力增长了25%。有了完善的自建物流体系,每一个门店才得以真正发挥神经末梢的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