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西进”:上海扩张新舞步

2010-1-2 20:2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过去30年间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南、北、东三大区域版图里,长三角经济圈是个既特殊又典型的地方。特殊在于,这里是中国人口最稠密、消费水平最高的区域,拥有唯一的中心城市——上海。而典型则在于,大量参与竞争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由于主要听命于地方政府而造成地区市场的行政分割和盲目竞争——这几乎是整个中国政经“纠结”图景的缩影。 
  与两年前“北京奥运”所蕴含的政治含义不同的是,2010年上海如何与长三角分享“世博会”带来的经济前景和商业机遇,打破政策取向和行政行为“以邻为壑”的传统路径,进而向中国首个“区域共同市场”这一目标冲刺,将成为这个“经济地标”所担负的最重要的国家使命。
  本报自2010年第一期始,将陆续推出“长三角的世博命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孔庆伟终于了却一桩心事。
  作为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投”)总经理,他成功地在2010年前为这家上海市政府完全控股的最大投资商找到了一个走出上海的支点——江苏启东。
  “启东是上海的北郊,随着上海长江隧桥的通车,启东的区位优势会更加凸显。”2009年12月23日孔庆伟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时表示。
  事实上,上海城投也是上海长江隧桥工程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隧桥结合工程的主要投资建设方,横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和上海市区的这一工程已经在一个多月前竣工通车。如果2011年该公司投资建设的崇启大桥(崇明岛到江苏启东)也实现通车,那么上海的“一小时经济圈”就相当于往外跨了一大步。
第三步跨越
  继正式启动“大虹桥”的西进战略之后,上海“北上”,眼下正成为热门的区域经济话题。
  “长江隧桥通车后,崇明的旅游将大跨步上一个新台阶,预计游客数量将从现在的每年100多万人次发展到200多万人次。”崇明县委书记彭沉雷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崇明,在上海的发展战略之中,因为位置尴尬,加之自然环境良好,早已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区,因此,大工业无法发展,经济始终不是很好。如今长江隧桥通车之后,崇明的位置立刻改变,成为上海北部连接江苏的中心位置。
  交通的改变常常指数级地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轨迹,上海尤其如此。
  一个世纪前,上海外白渡桥的建造,将苏州河两岸连接起来,使得当时苏州河北面成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源头,也奠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经济龙头地位。
  1988年,南浦大桥的建造,让黄浦江成为上海的内河,随后浦东开发,再次让上海实现了腾飞,造就了今天上海再次执中国经济牛耳地位。
  “长江隧桥工程将成为上海历史上的第三次跨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罗祖德认为。他所说的上海“三步跨越”的战略,已日渐成为现实:崇明往北,可以带动苏中、苏东甚至苏北的经济,兼顾江苏的利益,上海自然从中受惠。
北上:从竞争到合作
  然而,这种设想的最终成真并非一帆风顺。
  以港口为例,长三角港口群是中国港口经济的重要支撑,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但一直因货源腹地重合而在吞吐量上“火拼”的上海港和浙江宁波港,在功能定位、腹地范围等方面一直存在竞争关系。
  2009年3月,招商局国际通过宁波港集团组建股份公司的机会,成为宁波港股份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此之前的2005年,也是借助上港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机会,招商局国际成为上港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据《中国经营报》获悉,目前上港集团正与宁波港讨论成立合资公司。
  而眼下,上海的“北上”战略也明显包含了港口合作的内容。2009年11月18日,启东市委书记孙建华在上海举行的推介会上表示,2009年5月吕四港航道正式通航,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又增加了一个深水组合港。启东将加快吕四深水大港的开发建设力度,打造上海北翼第一海港。
  “我们期待上海组合港中出现南有北仑港、北有吕四港的格局,以此带动苏中、苏北崛起。”孙建华表示,期待启东成为江苏沿海战略开发先导区、接轨上海的桥头堡,目前,吕四港正在成为石化、钢铁、粮油等大型物流转运中心。据悉,目前吕四港内拥有数百亿元产业投资项目,包括投资250亿元的大唐吕四港电厂,投资20亿元的龙源风电、华能风电以及投资32亿元的中远船坞。
  事实上,让江苏启东以及苏北的一些城市融入上海,已经令上海在长三角中心位置更为牢固。
西进:打破藩篱
  上海的发展战略曾经一度只是向东,自1992年浦东大开发以来一直如此。
  2001年,上海将虹桥机场的国际货运转移至浦东机场,使苏南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平均上升了20%,上海浦东的张江工业园却因此获益匪浅。5年后,作为回报,苏浙两省修建的乍嘉苏高速公路,将上海浦东的外高桥和大小洋山港群这两个支柱产业区,排除在连接南通港和舟山港群的这条u形海陆大通道之外。
  不过,这种微妙的“行政与经济互动”的关系,正在因上海发展思路的“掉头往西”而改变。
  2009年 5月11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一次政府办公会上,首次把建设虹桥商务中心区与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南汇划入浦东新区和世博会筹办,并列为推动上海结构调整来促发展的6件事。
  之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人员确定,上海市副市长沈骏出任管委会主任,百联集团原董事长薛全荣出任常务副主任,规格之高极为罕见,这标志着大虹桥商务区开发再次步入崭新阶段。大虹桥,将以虹桥交通枢纽的26.26平方公里区域为中心,加上60平方公里综合功能拓展区,横跨中环外环,建设成为共86平方公里的经济商务区,涉及上海长宁、闵行、青浦、嘉定四个区。
  毫无疑问,虹桥交通枢纽建成之后,整个上海交通状况会大大改变,长三角交通也会因为交通枢纽实现真正一体化。“西进”自然意味着,上海将成为对接江浙的交通核心以及贸易中心。
  2009年10月29日,虹桥机场恢复执行首条国际航线——虹桥到东京羽田航线。尽管这并非意味着虹桥机场将大面积扩张国际航班,但如果按照目前“大虹桥”交通枢纽的构想,在突破周边环境限制之后,以虹桥机场为中心、惠及江浙两省的国际货运航线未来很有可能重新恢复。
长三角的世博机遇
  长三角地区被称为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和“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区域一体化的路上,多年来曾经处于“整而未合”的尴尬局面,如今因为上海世博会的助推,终于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申办世博会的成功,不仅是上海的历史机遇,同时它强大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也将极大推动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全国范围的快速发展。所以说,杭州把接轨世博、服务世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毗邻上海的一个经济强市,能否喝到世博经济的头口水,直接关系到杭州能否把握重大的发展机遇,也关系到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意义极其重大。”
  在这些城市看来,他们积极为上海世博会出一份力,也将从上海世博会分一杯羹,收到的效果将是十分明显的。仅仅是旅游业这一块,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收益。早就有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参加会展,其中,35%的参观者会顺道去上海周边一游,可产生直接经济收入近110亿元,间接旅游收入将达800亿元。按照这个客流量和上海市目前的酒店容量计算,还差将近20万张床位,毗邻上海的昆山、苏州、无锡、常州乃至嘉兴、杭州、南京等市,将有近10亿元的床位收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