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十年公路通与不通两重天

2010-11-8 14:5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日前,由于季节原因,河北丰宁坝上的旅游已步入淡季。然而家住大滩镇扎拉营村的农家院老板王连雨却比往常还要忙活。原来他在利用今年的闲暇时节在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农家院规模和增上新的旅游娱乐项目。 
  “等明年坝上旅游路通了车,路更好走了,游客要比以往翻一倍,一年最少也要多挣它四五万……”王连雨一脸兴奋地告诉笔者说。 
  十年前,扎拉营这个依靠种植莜麦、土豆,养殖牛、羊为生计,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村子,如今已日渐发展成为拥有大型农家综合休闲旅社30余家,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80000多人,人均年收入20000多元的丰宁坝上草原渡假景区生态旅游龙头村,并被河北省列为了旅游乡村示范点。 
  十年前,丰宁坝上草原旅游刚刚起步时,当游客远眺扎拉营村时,就被该村周围一望无际的草场和蓝天碧水的优美环境所吸引,而那时通往村里坑洼不平、满是泥泞的道路让他们望而却步。对此当地人也只能发出生活在最美的山水之间却过着最穷日子的无奈感慨! 
  2004年国家“村村通”的好政策改变了一切,上级拨款,地方配套,交通部门全力实施,仅当年投资60多万元5.5米宽的环村水泥路就铺建完成了。道路条件的改善,使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入扎拉营。虽然当时条件简陋,但地道的农家饭,纯朴的民风一时间为扎拉营村赚足了人气,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优美的生态环境依托着便捷的道路通行环境,使扎拉营村农家院旅游迅速火了起来。原来三五成群的散客逐渐发展到乘坐豪华大巴的七八十人旅行团。村民的腰包鼓了,重新翻盖了庭院,扩大了经营项目,由原来单一的骑马娱乐增加到开卡丁车、沙滩车,坐滑草、滑索,射箭、打猎等十多个项目。吃、住全部上当升级,互联网也接到了农家院,使游客真正体会到草原之家的感觉。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丰宁坝上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带动像扎拉营村一样拥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村子走上致富路,该县投资2.9亿元对丰宁土城至大滩70.7公里(坝上草原旅游路)进行二级路改建。目前该路进展十分顺利,将于2011年如期建成通车的喜讯传来后,扎拉营的百姓们欢欣鼓舞,增设施,上项目,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外地的投资者也看到了商机,一个个投资百万、千万的大型旅游娱乐度假庄园纷纷落户。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明年那条旅游路竣工通车后,来共同迎接丰宁坝上草原旅游业崭新的春天。 
  无独有偶,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部的鱼儿山镇(平安堡镇)也是一个因交通条件改善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典范。该镇距县城94公里,地处丰宁、沽源和内蒙古多伦三县交界处,属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端,海拔高,气候寒冷恶劣,土地资源贫乏。 
  十年前,当地百姓主要依靠种植大田小麦、莜麦、胡麻等低产量农作物养家糊口,年人均收入在700元以下。当地百姓口中盛传的一句顺口溜“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熬一锅”是对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无奈感叹。而如今的鱼儿山镇已成为享誉京津、华北和内蒙等地著名的时差蔬菜种植基地。 
  “鱼儿山时差蔬菜种植业的兴起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民郭俊清说。 
  这句话确实不假。早在2004年的鱼儿山靠种植时差蔬菜致富的人家很少,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利影响了销路,菜不能及时外运。而在当年交通部门搞的“村村通”工程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2004年到2009年之间,镇区版图上先后形成了围绕该镇的“两纵”“两横”交通干线主骨架,而一条条细密的“毛细血管”则直接通到了大棚菜的田间地头,镇村周边适宜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发利用。公路网的不断改善升级为时差蔬菜运输提供了便捷的运输环境,拉菜的车辆也由原来单一的本地车外送逐渐变成挂有京、津、冀、鲁 、沪、皖等各地牌照的运输车到镇上直接采购。 
  据当地有关部门人员介绍,目前,全镇已拥有时差蔬菜种植地5万亩,人均3.2亩。其中订单蔬菜4500亩,品种有甘蓝、白菜、菜花、荷兰豆、角瓜、豆角等60多个,年产净菜1亿公斤以上,实现收入8000万元,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 
  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郭俊清说:“俺家种的700亩胡萝卜今年长势不赖,许多外地车俩直接开到了地头,在以往这是没有的事。俺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的这些菜光纯收入就得40多万吧!” 
  十年里,丰宁的经济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如今,这个充满希望的北方城镇,它的旅游业和时差菜种植业正在因路而“火”起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