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祁玉民谈华晨路

2010-11-8 5:3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枭冬
   自祁玉民接掌华晨以来,华晨的汽车产能已从30万辆跃升到80万辆。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华晨在市场上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10月27日,华晨汽车迎来了“大海狮”的正式上市,也迎来了第100万辆金杯客车的隆重下线。而在活动现场,更让人兴致盎然的是,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祁玉民的“谈笑风生,指点江山”。
    他用一惯的快言快语和奇思妙论,为媒体记者们解读着华晨汽车的发展之路,时不时冒出的“金句”,更是引来掌声无数。
“最大差距是汽车品牌”
    祁玉民说:“中国汽车要想发展,一定要掌握两个核心;一个是关键技术,一个是品牌建设。”华晨无论哪个品牌和产品,都会长期务实创新,围绕着这两个核心去提高竞争能力。
    而今,进入汽车行业已近5年的祁玉民,自嘲对行业了解“还不够深入”,但却自信他的“体会足够深”。说到华晨和国外企业的差距,祁玉民坦言,从制造业的角度讲,问题主要集中在汽车品牌的建设身上。他说:“国外的企业到中国来是经营品牌,本土的企业却只是经营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祁玉民认为,品牌建设包括三个核心要素:第一是核心技术,第二是精品产品,第三是诚信经营。而这三个要素,绝不是简单地造车、卖车。他举例说,在中国,金杯这一客车品牌,不单拥有百万销量,更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轻客第一品牌”;能够迎来第100万辆下线,是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从这个角度说,金杯无疑具备了上述三个核心要素。
    但祁玉民也清醒地认识到,即便经过20年的品质积淀,成就了百万辆的金杯轻客,可直到目前,金杯品牌还没有走向世界。祁玉民直言,他脑子里近来想的都是金杯客车怎么走向世界的事儿。在他眼中,金杯客车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基础条件,所以“十二五”甚至“十三五”期间,金杯客车的重心将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华晨将紧紧围绕上述三大核心要素,提升金杯客车的品牌实力。
    另外,提及此番上市的大海狮,祁玉民表示,它是金杯客车在H2这一平台上打造的一款全新产品,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后续产品相继推出。祁玉民比喻说:“一个平台就像一个鱼池,在这个鱼池里面,游来游去只有两条鱼肯定是不合算的。因此,我们一定会在H2平台上推出更丰富的后续产品,用高品质的产品来进一步占领市场。”
“我们来解决 ‘新能源’”
不用多说也知道,现在汽车行业最热的话题就是新能源汽车。所以,趁这次难得的访谈机会,众多记者自然抓住这一热点问个不休。
    而听到新能源汽车的有关问题后,祁玉民显得很高兴,他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告诉记者,华晨26日刚刚才向大连交付了400辆中华骏捷FSV新能源汽车,“昨天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和今天早晨的《朝闻天下》都播了这则消息。”
    同时记者了解到,这400辆新能源汽车都是应用了启停系统的混和动力产品,技术水平相当高,百公里可以节省8%~12%的油耗。并且,这400辆新能源车还使华晨创造了一项国内第一,即中国第一个大批量市场化的混和动力轿车。未来,华晨还计划在辽宁14个城市发展混和动力汽车。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祁玉民也有话要说。
    他表示,尽管华晨不是一个大企业,也不是一个有钱的企业,但是华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和国家发展紧紧相扣的。“第一,国家提倡‘新能源’,我们就解决‘新能源’;国家说自主品牌有问题,我们就解决自主品牌问题。第二,华晨会围绕一个课题深入研究、发展,真正做实、做透。”他特别强调,整个行业都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切切实实地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
    此外记者获悉,华晨汽车拥有中华和金杯两个品牌,中华是乘用车品牌,金杯是商用车品牌。目前,在新的平台上规划了一个大的方案,主要开展乘用车、商用车和专用车三个大的产品线,而这其中就包括混合动力与纯电动动力的产品战略。
“专用车要重点发展”
    7月份,华晨在上海与奥地利路易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专用车公司。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华晨将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大批量发展专用车板块的雄心。
    据分析,专用车今年市场需求大概是105万~110万辆,而且这个市场是一个个性化需求为主的市场。换句话说,现在的通用车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眼下,华晨已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把专用车列为发展重点。
    对此,祁玉民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做到一流。什么叫“一流”?即水平强、规模大、质量优。
    第二,面对南北两个专用车市场——北边的沈阳,南边的上海,成立两个专用车公司。
    第三,要在全国各地分布多个工厂。因为单个专用车工厂的规模不会太大,必须利用当地资源占领当地市场,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
    第四,打造四支队伍:一是职业经理人队伍——专用车项目想要做大主要依靠市场规模,华晨将会培养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撒”到全国各地去;二是研发队伍——专用车堪比精装房,外面一模一样,但家里装饰、装修肯定不同——你需要什么我给你改什么,你需要什么我给你装什么,而这些好的“装修方案”,其实在于研发团队;三是营销队伍;四是工人队伍,他们是支撑华晨发展的关键。
    第五,确立并坚持发展原则。祁玉民为此总结了四项原则:首先,一定要把华晨做到强、大、优,符合未来上市要求,为走向资本市场做好准备;其次,建立混合所有制,未来3年里要吸纳国有非民营伙伴共同组建;三是最小限度投入,如多多利用政策支持,最大限度获取资源,如掌握国际研发资源,获取专用车生产资质,占领当地市场和资源;第四,坚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十二字方针”。
    祁玉民自信,“十二五”期间,和品牌建设、核心技术掌握一样,专用车一定也会成为华晨的一大亮点。
“应该颠覆性地重组”
    关于华晨,有一条消息一直被关注,那就是兼并重组,无论是华晨想要兼并谁,还是谁在打华晨的主意,都会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兴趣。
    对此,祁玉民倒是看得很开。他认为,没有一个企业不想重组别人,也没有一个企业想被别人兼并。现在,无论有没有能力,企业都在想兼并;无论能不能成功,都在说重组。“你说华晨不想?刚才我说整合专用车就是重组的概念。”
    不过,对于那些想要重组华晨的企业,祁玉民直言,这样的人很多,目前重组成功的还没有。而这就引出一个深层次问题:重组要有几个必须条件才能成功?为什么要重组?
    为此,祁玉民谈及了他的几点看法。
    其一,现在很多企业兼并重组都是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大,忽视了质量的提高。“现在有几个企业重组时会去想核心技术、品牌?没有!都在想能增加多少产能和销量,都在争谁是国内的老大,我觉得这是很不正常的。”祁玉民强调说,重组应该注重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升,“调整什么?重组应该是通过调整发展品牌,让品牌创造价值,特别是汽车这块。”
    第二,兼并重组必须注重品牌的建设、核心技术的掌握,这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内在东西。“一个汽车一旦失去了核心技术和品牌,基本上就失去了客户。所以,汽车行业无论做什么,一定要研究‘核心’,不要看热闹。但现在的确有点浮躁。”
    所以,在重组问题上,祁玉民呼吁:“希望媒体和业界研究一下深层次的问题。因为舆论对社会的导向非常重要。重组是个大问题,我希望通过重组来改变汽车布局问题,来改变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而一旦失去这些,‘重组’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他最后十分郑重地告诉记者:“我个人非常赞成重组。但我认为,国家应该有一个颠覆性地重组,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汽车产业的两大痼疾——布局问题和核心竞争力问题。”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