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快创新脚步——记发展中的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2010-1-17 0:49: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范云兵
    如今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处于一个金字塔型的发展阶段:小型企业位于金字塔底端,真正拥有资金实力和先进经营理念的企业尚属少数。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外运)就是这样一个将行业进步和企业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冷链物流企业,其打造的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正逐步在华东地区显现重要地位。
    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共占地7万平方米,1号冷库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项目二期计划冷库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继2007年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一期项目试运行以来,2010年中外运将继续升级其在华东地区的示范项目,届时将建成上海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逐步
    完善中外运冷链物流集成服务
    商的功能。”中外运上海冷链
    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祁艳说。
与市场同步的设计理念
    “2005年,当中国的低温物流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中外运便洞察到这一行业在未来的勃勃生机,并率先在国内提出‘冷链物流’的概念。”祁艳告诉记者。其实,当时中外运选择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建立公共性大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是不被业内看好的,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异类,甚至被嘲笑。中外运冷链系统的起步可谓困难重重。
    当时台湾的提法是“低温物流”,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而内地的冷链还处在萌芽阶段:只有部分食品企业的冷库和少量的低温运输车辆,大量的运输车辆还处于“棉被”阶段。
    “落后也意味着有市场。”中外运紧紧抓住了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并在与整个市场、客户、行业反对者的互动中,设计理念逐步清晰。
    于是,中外运上海冷链以投资商和运营商的双重身份,提供面向社会的冷链物流公共平台和个性化的定制开发平台。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储存”的概念,而是以冷链物流服务集成商的身份站在行业的最前端,并采用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一体化冷供应链管理流程,中国外运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专业设备将针对多种类别的产品给供应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带来最佳实践、低成本和可认证的食品安全冷供应链。
    中外运通过国际标准的冷链实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等多方需求的、一体化的端到端的供应链管理流程: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零库存并确保在整个供应链实现一致的温度控制,使消费者能够享受更新鲜、更安全、更易于获得的食物。
独特的冷链物流公共平台
    以1.2亿元人民币投资兴建的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工程于2006年11月16日正式开业。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延照参加了开业典礼,并对中外运及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冷库储存能力万余吨,温度横跨六个温度分区”,祁艳说,0℃~4℃冷藏库储存能力乃华东之最,18℃~-18℃冷藏冷冻可调温库在国内也属于领先地位,而-25℃~-30℃的深度冷冻库是当前华东区域独家配置的储存区域。物流中心配备28个充气式密封门和18个可调节升降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多台不同车型的车辆作业,库区有100余个泊车位。“制冷技术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螺杆并联机组:节能、环保。”
    其实,早在2005年,中外运就先期投入0.25亿元人民币配备了世界领先的车用制冷机组和高性能冷藏厢体的各种运输车辆,用于支持2006年投入使用的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的一体化冷供应链服务体系。
    随着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的交付使用,它已成为华东最具先进性的冷链物流公共平台和行业的标竿。其独特性体现在:中国最大的单体立体库冷链配送公共平台;同时拥有多温度分区的冷链分拨中心和配套的多吨位的冷藏车,真正实现了冷冻链的完整性和温度的一致性;物流中心覆盖了所有易腐食品温度要求的多温度存储区域,独有18℃恒温区和-28℃低温区;螺杆并联压缩机组,高效节能低噪音的先进制冷系统;配备备用发电机组,保证一致的温度控制;可调节升降平台,与冷藏车厢无缝对接的充气密闭装卸门;零排放的电动叉车,绿色环保;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形态的货架,满足多元化业务结构的操作需求。
做市场的领跑者
“如今,中外运冷链物流中心的客户已经涉及到医药化工类、食品类、商贸流通类等各个冷链流通门类,包括柯达、拜耳、伊利、思念、和路雪等高端服务品牌,拥有一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客户群。”祁艳告诉记者,中外运冷链物流中心已被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国内外客户公认为“中国冷链物流服务最具先进性代表”。
    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中心作为中国外运进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里程碑,其目的是示范作用。同时,它所搭建的组织体系、IT技术平台、盈利模式、管理团队可以迅速复制于其他区域。“协同、可视化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解决方案,也是我们日益完善的目标。通过仓储管理、运输计划、结算和基于事件和例外的管理等功能,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流程与基础设施。”祁艳介绍,在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下,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公司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中外运冷链通过业务重组、系统升级将为客户提供全新、独特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平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