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沿河经济带 兰州西固的"物流新城"之路

2010-11-4 3:3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作为老工业基地,西固区在转型中为自己寻求了一条建设“物流新城”的出路;
作为兰州又一个“新城”的“引子”,保障物流的西行线已经开工,然而,在兰州已经有几多“新城”问世,全长13.4公里的这条道路能否带起又一个“新城”,让人不免疑惑,今日“新城”是否会沦为“昨夜星辰”?
“那年头,司机都把这里当作高速路一样争着来。”
翻转的年轮,一去不回,经历了300年的风雨飘摇,下川水车依旧诉说着往日的故事。
从出生至今,徐兴荣在老水车旁一呆就是70年,他见证了“黄河第一水车”的“涛声依旧”,也见证了岸边的“古往今来”。
深秋的一天,徐兴荣和儿子下地干活,采摘卷心菜,这是一个农民最常见的生活情景。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周围好几户人家都“清闲”下来,没几个人料理菜地,一眼望去,本来就空旷的下川村略显凄凉。
“最近几天,听说了一些征地的事,大家没有心思去种这些不值钱的菜叶子了!”在徐兴荣看来,邻居突然冒出的“卖地挣钱”的念头“十分不好”,他总认为: “庄稼人就得有个庄稼人的样。”不过,他心里也清楚,如果“消息”可靠,他这块守了半辈子的地也在所难免。更让他担忧的是,失地以后自己的生活该会发生什么变化。
没几天,这个“消息”便传到了十里八村,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根源却还得从通往村子的那条“西新线”的路说起。
10年前从武威来兰州上大学的小龙如今已成家立业,但他还记得当时通过这条路的情景:“那时,还没有高速,河西到兰州就这条路最好走,似乎成了‘省会’给我的第一印象。”
1995年,从西固新城黄河大桥老桥到西柳沟的西新线正式开工,设计全长13.78公里、双向四车道的路面在1997年建成后,成了兰州屈指可数的优质道路。司机老刘至今记得:“那时每天路过的车特多,去路口吃个饭有时还得排队,那年头,司机们都把这里当作高速路争着来。”
然而,10余年过去,当小龙从一个小伙子步入而立之年时,西新线的光环已黯然失色。
“过了梁家湾,路开始不太好走,越往西越颠簸,快到新城大桥那段,简直上了搓板路。”
“唉!”随着车轮跌入坑中发出的声响,42路公交司机李师傅又是一声叹息,每天往返于西(固)新(城)线,他对脚下多处塌陷的路面抱怨不已。“时间一久,路面渐渐开裂,有些地方开始塌陷。车多了,容易两头堵死。”
李师傅告诉记者,因为路远,许多人从西固上车后就开始打盹,可一上了西新线,颠簸的路面立刻让人清醒起来,以至有人打趣地说:“西新线,线稀奇,半路睡觉难入迷,一不留神睡得死,下巴跌进山沟底。”
11月1日,记者驱车去沿线感受了一番。在长达10余公里的路面上,破损的地方不下百处,而严重的地方地基已下沉。
经常往返于兰州和窑街的郑铭义抱怨说:“过了梁家湾,路开始不太好走,越往西越颠簸,快到新城大桥那段,简直上了搓板路。”
“路颠还不是最要紧的,现在最头疼的是当初修路时没有设置好地下管网,只要遇到雨雪天气,路面不是打滑就是结冰,虽然路隔黄河,积水却排不出去!”西固交警大队岸门中队周队长告诉记者,这个“隐患”成了他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无论是作为交通管理者,还是一名普通行人,“都十分渴望能尽早将这条路修缮。”
于是,出于对城市西出口形象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盼对这条路加以改造。前不久,兰州市政协也向有关方面正式提交了《关于综合整治兰州市西出口环境的建议》。10月25日,隆重的开工庆典,为这条“旧路”的重修设置了“倒计时”。

“从这拐个弯,最终和黄河紧邻,然后一路向西继续延伸。”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要改造和新修的“西新线”改为了“西行线”。西行线有一段要在原有的西新线基础上改造,有一段要改道西新线新建。
“顾名思义,‘西新’,指原来老路的起点西固和终点新城大桥;而‘西行’,起点终点其实也一样,只是意义更为广泛,取‘兰州以西,皆能通行’的意思,便将这条路未来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西固区城建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这条路已经开始了建设前的拆迁。
11月1日,记者在兰州城建设计院见到了这条路最主要的一位设计者,该院年轻的女设计师刘静。
“道路的首要用途当然是为保证通行,因此走向一定要适中、可取。但西新线旧路毕竟才使用了10年,还不至于完全废弃,也是本着节约的理念,我们便将西行线分成三段来建。”刘静告诉记者,在科学计算之后,西行线从最东边的起点西柳沟立交桥出发,经过6公
里的距离,到达柴家峡水库附近一个叫“坡底下鱼池”的地方,在旧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路面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扩展为宽33米的双向六车道。
“从坡底下鱼池开始,拐到黄河边,然后一路向西继续延伸。”刘静说,这段超过7公里的路,将全部开挖新建,路面再加宽到53米,其中多出来的20米将作为绿化带,为以后继续加宽道路预留。第二段路将修到靠近新城的471水厂附近,再向终点大桥,虽只有短短800米的距离,但在旧路的基础上继续改造,因此成了西行线的第三段。出了“第三段”,西边就可以连通河西与青海,最东边,则通过西柳沟立交桥,将南山路与西固路、南滨河路三路合一,一齐交汇到西行线东出口。
“于是,一期投资7亿元,总长13.4公里的西行线由三段连接起来,不仅缩短了原来的通行时间,而且还将作为南滨河路的延伸,成为新的沿河景观带。”在兰州城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庆看来,这条路 还有“景观建设”这层意义。

“打造沿河经济带,再造一个新西固。”
10月7日,刘静一行又一次来到东川乡和下川村,这次,她特意看了看久负盛名的“下川水车”,从河口向东直到安宁湿地公园,这处遗址是黄河岸边最醒目的标志。而刘静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周围地形地貌和遗存古迹的考察,在她编修的规划里,完善“景观建设”的内容。
目前,虽未定稿,但对这一部分,从她描述就能看出那一份美丽:“沿河将最大程度地保留黄河湿地和水车风貌,通过人造景观建设,使草滩和对岸的红色山岩以及中间的黄河形成一幅多彩画卷。可能有400亩的地将全部用来建景观,未来,还考虑把绿化带再加宽到80米,让它丝毫不逊于城区的‘黄河风情线’……”
“而这些,都只是其中的部分亮点,建设一个超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才是政府此次新修西行线的真正目的。今后,西行线是托起这个园区的主轴,而‘景观带’则是‘点睛之笔’。”西固区宣传部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规划,西行线所环绕的从下川村到东川乡的那几千亩地,未来将是西固区政府眼中的“物流中枢”和西固的“新城区”。西固还为此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打造沿河经济带,再造一个新西固。”
10月15日,东川乡举行了最后一场拆迁动员会;11月1日,记者来到东川时,许多沿街房墙上圈起了“拆”字,临近岸门收费站处,往日人流熙攘的一排饭馆也已经歇业。在东川乡政府,一个有关“建设3000亩工业园区,争取年内引进入住企业超过10家,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的目标已经被贴进了宣传栏。
“现在,涉及搬迁的22户中,有11户居民已经搬离,后续一些企业的搬迁,在本周也能解决。”东川乡副乡长韩健告诉记者,为了迎接“新城”, 他们几乎动员全部力量来搞搬迁工作。在他们看来,“新城”一旦建成,将是该乡2423户、8836人的福音。
“有了西行线,物流疏通就有了保障,新城就有了轴心。今后,沿河一带最右边是景观区,往左是新农村住宅区,用来安置失地农民,剩下的土地从河边直到山脚,分布的都是工业园区。”韩健告诉记者,这个“新城”将包括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无水港”、兰州铁路货运中心、兰州公路集装箱中心站、青藏物流园、仓储物流、出口加工、报税园等物流项目。此外,还有西门子低碳工业园、宏马循环经济产业园、特种纤维、聚甲醛、多晶硅、国产设备示范等新材料以及星级酒店、生态旅游等商贸旅游项目。目前规划占地近6000亩,确定的投资在1000亿元。
“有些‘新城’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到了‘既有人管又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西行线的建设还能很好地和秦王川新区相衔接,实现交通和资源共享,进而带动整个兰州西边区域经济发展。”甘肃省工业研究所的郝建林副研究员认为:“提出‘新城’建设,对西固以至兰州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机遇。”
“西固在兰州全市工业总量和大口径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不可避免地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能升级乏力,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环境生态制约严重、发展空间存在不足及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一系列矛盾。如何解决,都落在了这个未来的‘新城’上。”郝建林说。
“作为共和国第一个炼油厂——兰州炼油厂从建国初期开启了整个兰州西片区的石油化工之路,然而,随着市场的日益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从计划经济的背影中完全走出来时,‘转型’便成了这个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在之前的基础上注重石油化工新领域、深层次的开发;另一方面,寻求可持续的产业,是这个城区今后的出路。”郝建林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行线的建设拉开了西固发展的新纪元。但他还是不禁想起此前兰州许多“新城”、“新区”的出路,便也为这个“尚未奠基的新城”担忧起来。
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白永平,他在对自1990年到本世纪初,兰州已开发建设的26个“新城”、“新区”和“开发区”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成功的经验并不多。对此,他为我们提出了可供借鉴的三点认识。
“首先是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白永平分析认为,兰州许多“新城”在建设初就对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没有统一指导和整体规划;在管理上,常常是“多头审批,多头管理,造成开发区建设各自为政、一哄而上”。
再者,就是土地储备严重不足。“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例,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2918公顷,截至2008年底,建成面积只有96公顷,但剩余的可供开发的面积已不足100公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953公顷,建成面积也只占了58%,主要由于选址不当,资金紧张和缺乏制度保障而造成的。”
第三点是值得西固“新城”借鉴的经验,“体制机制不顺,发展缺乏后劲”。白永平说:“截至2008年底,我省唯一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兰州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53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次已经排到了第49和52名,且位次呈现后移态势。除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是由于主观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的。有些‘新城’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到了‘既有人管又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要干成我们的事业,关键在人。”这是西固区委书记李虎林在针对“新城”建设时提出的观点;而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徐兴荣和郝建林这些学者一样,还在对这个“新城”继续观望;到本月底,西行线前期拆迁将基本结束;而未来,这条作为“主轴”的新道路,能否带引这个“新城”向前发展,就和下川水车一样,只能等待岁月的考验。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