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
2010-11-28 9: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潼关,雄踞陕晋豫交界处,“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山河盘曲,位居要冲,自古与山海关齐名。20年前,从古都西安向天下名关潼关修建高速公路,其中的西临高速首开陕西建设高速公路的先河; 20年后,潼关至西安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再次掀开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新篇章。陕西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说:“潼西改扩建工程是全省、也是西部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它的顺利建成,体现着陕西交通发展的新成果,对于缓解沿线交通压力,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拓宽潼西路
潼关至西安的道路,是陕西的东大门和举足轻重的交通要道。原有的潼关至西安高速公路先后分三段建成,1990年建成西(安)临(潼)段,1996年建成临(潼)渭(南)段,1999年建成渭(南)潼(关)段。其中的西临高速堪称陕西高速公路的“鼻祖”。作为我省公路车流量最大的一条路,潼西高速潼关断面交通量在日均1.5万辆左右,临潼断面日均4.3万辆,且载货大型车辆居多,高峰时段车辆拥堵难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潼西路“行路难”问题逾来逾突出。原有的双向四车道的旧西潼高速公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关中沿线的经济发展。
扩张、增容西安至潼关之间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势在必行。如果在此区间再另行修一条高速公路,投资多,工程大,也将占用关中平原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如果将原有的四车道加宽为八车道,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并沿其两侧直接进行拼接加宽,可以达到充分利用老路、少占良田、少拆迁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对这条路实施扩容改造。2008年11 月26日,在陕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的阵阵擂鼓声中,潼西高速成为陕西第一个开工的扩容改造的高速公路项目。
潼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作为陕西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是陕西省高速公路网潼关至宝鸡横向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横穿关中平原的重要交通运输大通道,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G30)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潼西改扩建工程全长130.87公里,总投资约72亿元。其中一期工程起自潼关西北村(豫陕界),接河南省拟改扩建的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线路自东向西经潼关、华阴、华县、渭南,终点止于临潼(靳家),接拟改扩建的临潼(靳家)至西安高速公路,全长116.2公里,投资67.42亿元。全线采用双侧对称拼接加宽和整体新建两种方式进行改扩建,新建八车道路段16.5公里,“四改八”路段99.7公里。潼关至华阴段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整体路基宽度为41米;华阴以西段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整体路基宽度为42米。主桥线总长8600 多米,其中加宽拼接改造5624.12米/42座,新建2977.32米/座,改造涵洞398道,通道400道,改造互通式立交13处,预留3处,拆除重建跨线桥37座,停车区2处,服务区3处,收费广场13处。潼西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负责设计,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负责承建,下设西潼改扩建管理处具体负责。
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坚强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渭南市委市政府以及沿线各级地方政府、群众积极配合、支持下,省高速集团针对工期短、任务重、困难大的特点,强化项目管理,攻克技术难关,加快建设进度,提前一个月建成了这条“四改八”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两年来,在村镇企业相连、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关中道上,四车道的高速路向两侧延展为八车道,原有的超负荷交通流量始终没有中断。可以说,潼西高速,创造了边保畅边施工、同类工程工期最短的奇迹!
打开全国交通图和陕西版图,我们仿佛看到,这条向东延伸直到祖国东海岸、向西延伸直到西部边陲并进入亚欧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变得更加强壮有力,这条系在陕西腰部的彩带更加绚丽夺目。
保畅潼西路
潼西高速,车流如织。要改扩建潼西路,首先必须分流车辆。
从2009年起,陕西境内路网开始统一调度分流车辆,缓解潼西高速的通行压力。在省交通运输厅协调指挥下,省高速集团、省交通集团通力配合,绕城、沪陕、西禹各线运营单位做了大量分流工作。从理论上讲,引导出省大货车分别走沪陕线、西禹线,甩掉日均5000以上的大货车,再与河南方面协商,分流河南入陕货车,这样改扩建工程即可轻装上阵。然而,多年的运输格局、惯性以及利益关系却不是一朝能改变的。虽经过多次协商,但因种种原因河南方面始终没有分流大货车,不明路况的大车从潼关不断涌入陕西,潼西线上车辆任何一个小故障,都会造成大面积堵车。陕西境内货车择路沪陕、西禹线,绕行近200公里,油耗、通行费算下来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大车司机宁愿堵在连霍线上,也不想绕路。能够取代连霍的线路只有310国道了,但自从改扩建工程分流潼西车辆后,310国道经常堵车,若是遇到节假日等高峰时段,更是水泄不通,司乘叫苦不迭。
交通量“分流”不下去,就只有“保畅”这华山一条路了。
在改扩建实施之前的2008年,潼西高速高峰路段日均交通流量近 5万辆,而四车道高速公路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量也就2万辆,在原本就拥堵的交通下还要缩减车道,“边通车边施工”,保畅的艰巨复杂、不可预见性和社会关注度可想而知。
省交通运输厅、省高速集团、潼西管理处与公安交警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商保畅方案,现场解决问题。一个特殊的科室——保畅科在管理处应运而生,其职责是做好路政、交警、施工单位等部门的业务联系和协调工作,负责保畅项目的报批。保畅的具体任务交给了运营单位西渭分公司。从此,由管理处、西渭分公司、施工单位组成的专业队伍不分昼夜地在路上巡查疏导。全线设置保畅执勤点23个,包括西安绕城高速4个执勤点,每个点投入保畅人员4至8人次,施工单位每公里设置一名专职保畅安全员。为了确保车辆通行与施工安全,全线共安装爆闪防雾灯116盏,摄像头11处,施工路段设标志、标牌2 300余个,隔离物117000个。全线投入保畅人员28960人次,设备出动 9000次,发放保畅宣传卡片和资料45万份。项目管理处、西渭分公司、高速交警等单位召开协调会28次,为缓解省界交通压力,与河南高速方面召开协调会议4次。每当事故发生时,路政与交警协商,谁先到谁处理,当清障车无法到达拥堵路段时,保畅科协调施工单位机械迅速清障。
事实上,改扩建的每道工序也都离不开分流保畅,大到路基、桥梁拼接、路面施工、跨线桥梁拆除,小到绿化培土、安装伸缩缝、排水设施,无不与保畅紧密相连。两年来,施工与保畅磨合出一套配合无间的工作方法,施工点的开辟、施工方案的制定都得保畅人员参与商讨,实现交通转换,并及时恢复正常通行。
渭南过境线跨陇海大桥和尤河大桥两次跨越2.8万伏电气化陇海铁路,主桥结构为预应力变截面连续箱梁,施工难度大,陇海铁路运营密集,三、五分钟过一趟火车,一天可供施工的天窗点只有半小时。上跨正在运营的铁路施工,是公路、铁路部门都没有遇到过的,桥梁工地下方就是高压线,施工和火车运营安全如何保证?经过一次次专家论证、研讨方案,这两座桥开创了最宽断面的挂篮施工,一个宽达 20米的巨大挂篮凌空兜起桥梁工地,防水、防电、防坠物,形成了上面架桥梁下面过火车的奇观。
就这样,潼西线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维持着通行。保畅中有个“ 叫醒”的关键环节,前方路段已经疏通,许多疲惫的大车司机却睡着了,车流仍难以启动,保畅人员挨个叫醒大车司机。为了在车流中便于行动,保畅员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而行。华阴管理所一个保畅班只负责6公里路段,他们的路政车一晚上却跑了400多公里,来来回回疏导交通跑了66趟。当所有路段完全疏通,保畅人员经常是几天没有休息,他们经历了沙尘弥漫的白天,寒冷的夜晚,饥饿的等待,忙碌的奔波,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坚守仍是大家唯一的选择。
在全力保证运输畅通的情况下,潼西线改扩建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施工与运营“两不误、两安全”的目标。在项目竣工验收会上,高速集团领导说,所有人员都能平平安安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重铸潼西路
中国的高速公路经过20多年发展,如今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许多地区开始尝试将原有四车道高速公路改造扩容。但是,改扩建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潼西路改扩建选择了双侧加宽拼接、不中断交通流量这一方案,实际上这是施工难度最大的扩建方案。
同时,潼西改扩建项目地处渭河地堑的断陷部位,镶嵌于南北黄土台塬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较差,不良地质随处可遇,湿陷性黄土、过湿土、软弱地基、饱和砂土液化问题复杂。这些,都使工程的质量、进度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陕西高速集团总经理王登科多次在施工一线检查时,反复强调:要按照质量第一的思路统筹安排全局工作,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到压倒一切的重要位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决不允许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由于过去修路技术资金的局限、重载交通的破坏,潼西高速老路病害较严重,在拼接之前,仅处理老路不均匀沉陷及桥头台背路基沉陷病害就是一项浩大工程。新老路拼接的关键是因地制宜解决差异沉降,全线分别对一般填土砂砾和素土路基、路床、软基段路床、挡土墙段路基等四类路段实施不同拼接方案。路床拼接部位使用干拌水泥碎石桩、碎石桩、灰土挤密桩、双向钢塑土工格栅等加固路床。基层拼接时在老路边缘洒上水泥浆,像抹了胶水般与新路基层粘合,还起防水作用。路面拼接中,用明火加热老路边缘,软化旧沥青使之与新沥青路面结合更紧密。基层顶部铺设聚酯玻纤布,面层拼缝竖向界面应用橡胶止水带,提高了路面抗病害性能。为了解决桥梁拼接的差异沉降,新桥按老桥跨径、结构设计,采用弱性刚接方案,以协调新旧桥由行车引起的不同步振动,拼宽桥梁下部采用双柱墩钢筋混凝土盖梁……经过如此高超的“缝纫”和“再生”技术,使新路、老路浑然一体。
在潼西路改扩建中,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省高速集团以潼西工程为依托开展铣刨料冷再生技术研究,分别为泡沫沥青冷再生和水泥厂拌冷再生。全线利用铣刨沥青面层制做泡沫沥青冷再生料约6.18万立方米。不仅节省工程造价2800万元左右,还提高了工程质量。
潼西改扩建项目还采用废旧轮胎加工成橡胶粉改性沥青作为应力吸收层的结合料,一方面解决了反射裂缝、渗水等问题,一方面变废为宝,减少了环境污染。
潼西管理处与长安大学、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开展科研课题三项,解决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特殊地基处理、变截面宽箱梁跨越电气化铁路悬浇施工等技术难题,为今后高速公路的改扩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作为承担我省第一条“四改八”高速公路的设计单位,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高度重视,以院长石飞荣为项目长,副院长李超为设计负责人,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潼西项目组。在前期工作中,针对项目的设计难点,对新旧路基拼接、新旧路基差异沉降、新旧桥梁拼接、施工保畅、原有工程合理利用等问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勘察、检测、计算、分析,咨询国内权威专家,完成了九个专题研究报告,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为施工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施工期间,将“动态设计” 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现场解决从大到路面拼接、废旧料利用、施工方案的制定,小到路缘石的形状、护栏的位置等,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付出着辛劳。今天这条通衢大道的诞生,浓缩了设计人员的智慧,也凝结着前期工作者的汗水。
为了把改扩建以后的潼西高速打造成一条人文之路、环保之路、绿色之路,建设者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
结合项目特点和沿线文化特色,在西潼高速路线型两侧布设“文化长廊”,以服务区、停车区、沿线隔音墙为载体,通过雕塑、微缩景观、喷绘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沿线的历史故事、文化名人、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潼关主线收费站的主体建筑色彩风格采用仿唐建筑形式;华山服务区的主体轮廓采用“山”型建筑形式;潼关主线收费站收费棚采用明城墙形式并与旧收费棚形式一致;兵马俑收费棚结合当地兵马俑特色,设计为古时兵器“戟”的形式。在满足功能要求外,体现了陕西浓厚的历史及文化神韵。
老树新栽也成为潼西一景。建设之初,项目管理处就把路两侧原有的大叶女贞、红叶李、国槐、石榴树等16种观赏植被约8400余棵,移栽到新丰和罗敷两个占地89亩的立交苗圃内,八车道竣工之时,它们树影婆娑的风姿又出现在路两侧。
在高边坡防护工程中,去掉了高挡墙等土石工程防护,改为边坡生物工程防护。所有路段采用自然土质边坡,栽植紫穗槐等耐旱小灌木,中间点播小冠花、紫花苜蓿等草种,既稳定了边坡、防止了水土流失,又美化了路容,同时还减少了汽车尾气对两侧环境的污染。
情洒潼西路
潼西改扩建工程之浩繁、复杂,牵扯面之广,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前所未有,任何一项疏漏都可能使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省交通运输厅与省高速集团高度重视。两年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曹森、厅长冯西宁与该项目的联络人副厅长魏培斌,多次深入潼西线协调解决问题。省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总经理王登科等领导,在施工一线现场办公时,常常也被堵在路上,这时他们就与保畅人员一道,指挥疏导拥堵的车流,挨个叫醒堵睡着的司机。集团副总经理郭利平带领督导组驻扎一线督战,从今年5月18日到管理处起,每天晚上都要召开“加快工程建设专题会”,连夜解决当天问题,第二天一早工程通报就送达到西安的集团总部。
管理处科学管理、精心组织,带领54家施工、监理单位,近两万建设者,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处长李建安和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什么叫“休假”。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干改扩建项目,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尝试,每一次决策,每一项施工管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白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加班、开会,研究部署。两年来的艰辛、压力和心酸,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第一次吃螃蟹”的滋味。
对于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来说,干改扩建项目几乎都是头一次。除了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关,还要组织配合复杂的交通转换。难怪这些“身经百战”的项目经理们发出了“就算新修十条高速,也难不过一条改扩建”的感慨。但修好潼西八车道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无怨无悔。
奋战在潼西路上的管理人员和建设大军,用行动诠释了陕西交通人“大爱于心,为民开路”的精神,竖立起一座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丰碑。据最近的交工验收报告,潼西项目综合得分97.93,这样的好成绩就是在新建高速公路中也是屈指可数。
潼关自古名天下,山河盘曲带河流。前人曾在此写下这样的诗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黄河、渭河在这里奔涌激荡,秦岭、华山在这里昂首屹立,见证着潼关交通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当代陕西交通的奇迹。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