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挡住了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之路?

2010-11-28 7:5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李卫卫
    最近几个月以来,在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刘欣都会专门抽出一段时间研究一个人的网络日志——不但认真阅读每篇的内容,而且还对其中的一些要点作了详细的笔记。他形象地将自己的这一举动称为“偷师”。
    作为一所中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刘欣“偷师”的对象,并非如别人想像的知名学者或者业内专家。“对方其实就是我自己的同学”,刘欣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原来,两年前从国内某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刘欣和一位同学分别到了不同的院校担任教师。前段时间,这位同学被派往一家物流企业的仓库开展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这个零距离接触企业实际运营的机会让刘欣羡慕不已,而为了“分享”同学的实践所得,就有了上述的“偷师”。
势 在 必 行
    虽然这种方式在刘欣看来实属“望梅止渴”的无奈之举,但是他仍然认为收获不小:“受到自身经历的限制,我基本上属于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直接过渡到了教师的角色;加之平时与企业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其实际运营状况的了解乏善可陈。这次虽然是通过同学的‘转述’,但也算间接地接触到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和技能操作规范。对我自己来说,帮助很大。”。
    而针对记者“为什么自己不寻找机会去企业实践”的疑问,刘欣则坦言,虽说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是能够到物流企业进行半年实践锻炼的教师仍然还只是少数。大部分老师都像他一样,受到课时多、实践单位难寻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
    众所周知,现代物流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来说,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求更高。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目前物流专业的多数教师,要么是像刘欣一样属于科班毕业出身,要么是从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实践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鉴于此,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要加强实践教学。但其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拥有实践管理和操作经验的教师队伍。要想达成这一点,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所职业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但能够熟悉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提升供需双方的匹配度。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深度参与企业运营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有裨益。
    此前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8.6%的中职院校的校长认为,实践技能是当前教师亟待进一步更新和提升的,42.8%的教师认为提升实践技能的首选方式,是前往企业进行挂职实践。
症 结 何 在?
    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有很多教师像刘欣一样遭遇“实践难”?影响教师下企业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通过采访,记者也发现,院校和企业方面都存在一些亟须突破的瓶颈。
    对于院校来说,要安排教师实践面临的挑战,首先来自于本来就已经吃紧的师资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内物流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物资师资匮乏的状况在不少院校都普遍存在。“因为师资引进困难,不少职业院校教师的编制不足。而根据现在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教改模式,不论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还是加大实训教学比重,这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一个老师带几门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一位院校负责人坦言。
    如此一来,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尚且紧张,更不用说抽调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实践了。刘欣也告诉记者,他也曾经试图联系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但企业联系好了,学校却卡了壳。“老师们的课时本来就比较多。我一走,我带的两门课根本没人代,再加上班主任的工作,我实在走不开。”刘老师的这番话可谓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
    而除此之外,经费和教师评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一旦到企业实践,那么此间其工资和课时费等都要受到影响;再加上实践期间还要自己负担交通、食宿等相关费用,致使教师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而且,按照目前多数院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实践,年终考核时不但没有相应补偿,有些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更削弱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主观因素还属于可以控制和改善的话,那么来自企业方面的阻力就让院校显然无可奈何了。据某院校负责人介绍,虽然他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尝试调动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但是却常常遭遇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企业对于教师的实践需求应者寥寥。
    面对来自院校的“抱怨”,企业显然也有话要说。一位企业老总就告诉记者,物流企业的运作对于流程和效率要求非常高,接受一个“生手”参与其中,“很担心正常的运营受到影响”。“毕竟老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他们要进来,肯定不能像对待学生一样安排到一线进行物流操作,一般都要安排到相应的基层管理岗位上。而这些岗位看似不起眼,但在整个物流流程中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就只能拒之门外了。”该人士说。
    某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接纳过一位实践教师,但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于企业的实际操作严重脱节。“之后,我们像招聘新员工一样对该教师的能力重新进行了评估,并调整了岗位,花费了不少的力气。”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该企业对顶岗教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我们不欢迎,实在是有些老师虽然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但进入企业后却无法适应实际业务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安排管理岗位给他们,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毕竟企业更看重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对于企业的这种说法,一些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表示理解。一位专家就指出,物流企业从企业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让实践教师吃了“闭门羹”无可厚非。毕竟对于企业这样一个盈利主体来说,追求经济利益是他们的首要目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院校在派遣实践教师过程中,没有强调校企之间的双赢,让企业感觉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自然动力不足。
    为此,他建议,院校在派遣教师时,要根据教师专业来选择不同类型业务的企业,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